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常山:着眼“三力”,点亮劳动教育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精神,增强课后托管服务“吸引力”,常山县多举措开展劳动教育,着眼“三力”丰富课后服务内涵,让课后服务变得更生动,更丰富多彩。

着眼校内主力,劳动主题实践丰富多彩

结合劳动教育特色,通过开辟劳动实践基地、开设家政课程等方式,整合校内外师资力量,精心谋划“双减”背景下学校育人模式转变,在课后服务中融合劳动教育,丰富课后服务内涵,让孩子走出教室,给孩子更好的劳动体验、更深的童年记忆。

一是“劳动+思政德育”主题实践。挖掘思政课程中的劳动元素,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尊敬师长、善良孝顺、勤做家务、热爱生活、节约粮食等,把这些劳动元素和拓展服务课堂、劳动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形成“劳动+思政”融合育人效应。

二是“劳动+体验教育”主题实践。在校园内开辟种植基地,开发甘蔗、油茶种植课,组织学生在劳动基地种植甘蔗、油茶,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劳动与丰收的乐趣。组织学生在劳动实践基地进行“学农务农”体验教育,种菜、浇水、拔草、施肥,感受劳动的艰辛。

三是“劳动+家校共育”主题实践。根据农时特点,开展亲子劳动日、云耕播种季、云耕收获节、共植成长树、毕业树等活动,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参加,在互动中培养家长与孩子的亲密感情。结合“三净三齐三参与”活动要求孩子积极参加劳动实践,每天主动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在劳动实践中增长生活自理能力,体验劳动乐趣。

着眼校外借力,劳动教育融合特色发展

县教育局主动与地方政府对接,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培训劳动教育课程,立足地方特色,在课后服务中引入传统劳动工艺,丰富课后托管服务,让地方特色在课堂内融入传承。

一是深挖地方特色。立足地方特色,结合学生兴趣,选定木工、竹编、箍桶、贡面等传统劳动工艺进入课堂,邀请传统手艺人进校授课,利用学校闲置校舍,规划挂牌“民家”工作室,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手工艺内容,组织学生报名参与传统劳动工艺学习,丰富课后服务特色体验。

二是设计特色课程。与当地企业开展合作,组织相关教师学习、培训劳动教育课程,每周开设学农务农、科学育果、田园风光、云耕花艺、劳动操、耕读时光、花样竹编、家务小能手、梦想小厨师、劳动情景剧等多项劳动拓展课程,充分发挥课程的综合育人作用。

三是创建实践基地。在油榨工坊挂牌设立劳动实践基地,利用当地油茶产业资源,组织学生前往参观参与油榨工艺。创建校外水稻种植实践基地,参与、体验水稻种植、田间管理、收割、稻草转有机肥等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着眼社会助力,公益劳动彰显家国情怀

校外蕴藏着丰富的课程要素,是实践育人、体验育人的最佳德育资源。常山县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与到社会公益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公德意识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奉献社会的爱心。

一是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开展图书馆公益活动,让学生前往县图书馆、新华书店参与图书的归类整理和纪律引导,组织学生到城区各公园进行烟头不落地、垃圾分类文明劝导,清理路面垃圾,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劳动教育与主题活动相结合。开展“爱老敬老”“守护宋诗之河”等主题活动,赴县绿城颐养中心开展“情暖夕阳”志愿慰问活动,为老人们打扫卫生、整理房间,给他们带去温暖和欢笑;分年级组织学生开展节水、护水、巡河毅行活动,清理河边垃圾,向来往行人发放宣传材料,争做“护水小卫士”。

三是劳动教育与关爱劳动者相结合。组织学生慰问关爱环卫工人、外卖员等劳动者,走上街头为环卫工人送姜茶,学生在奉献中享受快乐,体验劳动艰辛,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态度、劳动习惯,让学生学会重视劳动,尊重劳动成果。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s://hss.eol.cn/xinwen/35267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