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典型示范> 正文

丹棱县齐乐镇小学校“五育融合”构建课后服务“5+3”模式

近年来,丹棱县齐乐镇小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家长接送3点半难题,以劳动教育为载体,不断拓宽服务渠道,改革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完善“五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了课后服务“5+3”模式,满足学生学习多样化、个性化需求,推进“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一、科学谋划,着力学生全面发展

一是制度先行。2019年以来,学校坚持学生自愿原则,广泛征集学生、家长意见,制定《丹棱县齐乐镇小学校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明确课后服务目标任务、服务项目和活动形式,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模式领航。按照特色发展目标,学校逐步探索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建设“5+3”模式。 “5”是以劳动教育为载体,围绕“5”个“+”开展课后服务校本课程建设,促进德、智、体、美、劳五育深度融合;“3”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教合力,优化课后服务课程资源。

三是宣传指引。通过微信群、公众号、钉钉群等多种渠道,向家长、教师、学生宣传“双减”工作的目的意义,明确“减负增质”的目标任务,营造良好育人氛围。依托市级重点课题《基于“五育融合”的农村小学的劳动教育实践研究》,创新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及时向家长、社会推送活动信息,共同感受劳动促进学生成长产生的积极影响。三年来,学校课后服务成果被省市县各级媒体广泛报道,“瓷砖画”、舞蹈、足球等社团在各级各类比赛中获奖;学校被评为“第20届眉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优秀组织单位”、“眉山市研学示范学校”,劳动教育经验在全市交流推广。

二、课程建设,促进“五育”深度融合

一是“劳动+德育”课程。结合常规养成,通过课桌整理、卫生打扫、花草维护等,培养学生自我服务劳动能力和良好劳动习惯;结合主题活动,让学生在课后服务中走出校园,了解家乡农业的发展变化,树立家国情怀;结合文明城市建设,开展打扫卫生、公益宣传等活动,培养学生良好文明习惯;结合劳动实践,在田间地头开展党史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树立“劳动最光荣”的思想情感。

二是“劳动+美育”课程。结合丹棱县“绿色陶瓷走廊”,成立“瓷砖画”工作坊,将劳动与美术有机融合,以瓷砖为“画纸”,挥毫沷墨,形成了独特的“瓷砖画”表现形式。工作坊参加2020年眉山市第四届师生书画赛现场展示活动,被评为“眉山市第四届师生书画赛优秀组织单位”。成立音乐舞蹈社团,以本土“桔橙文化”为背景,开展校本课程建设,通过舞蹈、戏剧、器乐表演、诵读等形式,讴歌劳动人民幸福美好的生活,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三是“劳动+学科”课程。在课后劳动教育实践活动中,各学科根据教学目标任务,编制阅读、写作、数学实践、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如在种菜活动中编制测量、采购、销售、统计等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和学科素养,体验数学的魅力。自编自导自演的科学影视作品《丹棱冻粑的秘密》获2020年四川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

四是“劳动+体育”课程。开展粮食、水果搬运比赛等课程,在劳动中融入体育锻炼内容,增强劳动趣味,增加学生的劳动兴趣。

五是“劳动+综合实践”课程。通过研学、参观、自愿者服务等方式,开展以劳动为载体的主题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融入文化体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三教合一,激活优质教育资源

一是创设家长主动参与平台。一方面拓展校内课后服务时间和内容,形成“5+2”全覆盖育人模式,将家务劳动纳入课程建设内容。另一方面,聘请家长参与劳动教育活动,通过微信、钉钉等网络平台,在家长中广泛征集劳动教育微视频,有效解决学校专业师资配备不足,助推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在2020年“中国年·中国味”家务劳动实践活动中,学校推选111个优秀作品开展网络投票活动,网络总访问量超过29万人次,总投票数超过10万,充分体现了线上教育的优势,也为劳动教育如何落地开辟了新的路径。

二是构建“教育+农业”网络。密切与县文化馆、团县委、县融媒中心、镇政府等单位的联系,利用部门资源优势,开展“浓情端午”、“戏曲进校园”、“非遗文化进校园”、“幸福古村落”等系列活动,实施课程建设。2019年开始,依托四川“绿之源”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百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采用校企合作模式,共建课后服务实践基地。由学校提供系统的课程安排,公司提供场地和农业科学技术,开展农业参观、田间劳动、科技实践等活动,参与学生达3000人次,实现了全校覆盖,极大提升了课后服务质量。与县文化旅公司公司合作,为学生提供农业参观、劳动实践、手工制作、科技创新等丰富的课后服务套餐。一年来,学校开展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研学活动6次,参加人数1500余人次。

三是盘活办学共同体师资。充分利用齐乐小学办学共同体牵头学校优势,开展共同体优质教师跨学校、跨学科、跨年级横向联动,促进教师互派、资源共享、活动互动。成立共同体课后服务课程研发中心,整体打造劳动教育和德育活动、艺术体育教育基地,促进“民间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劳动实践教育特色学校”、“社区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等一校一品特色建设。目前,共同体内轮岗交流教师10人,课后服务共建社团5个,初步形成了以“农业+教育”、“民俗文化+艺术教育”等特色课后服务共建体系。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shifan/350782.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