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意识,充分展示近年来非遗保护工作成就,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普及和传承。北京八中固安分校立足地缘优势,盘活资源、挖掘亮点,将书法、剪纸、陶艺、脸谱等地域资源优势转化为学校的课程优势,实现培根铸魂,助力启智润心。当下,北京八中固安分校立足开设了“翰墨书院、古法造纸、剪纸、脸谱、陶艺”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这些课程除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普及类”课程,还包括拓展类课程,为学有特长的学生开设“广域类”进阶课程。通过三级课程的搭建,辅以小学初中贯通培养,形成学校独特的非遗课程体系。
课程实施中结合学校“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呈现方式丰富生动,真正服务学生成长。为实现学校“培养志向高远,素质全面,基础扎实,勇于创新的一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奠基固本、铺路架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是民族智慧的象征,也是民族精神的结晶,它传承了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党的十九大以来,教育部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精神,大力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又先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引导青少年了解非遗魅力,自觉接受传承非遗,并要求充分结合当地非遗资源,学习体验非遗项目,争做非遗传承者。可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载体。
“不入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此次非遗薪火传承活动,让校园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场域。同学们通过各种非遗传承小活动现场,更加了解被誉为历史文化“活化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同时也让同学们感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了大家对文化、对祖国的热爱。
一、剪纸工艺
一剪一世界,一刀一乾坤。剪纸艺术是一种民间文化,它是我们的文化根基,融入我们的血液。学校在开设剪纸特色课程时,认真贯彻落实“美育教育,以美化人”,开辟美育教育途径,丰富学校课程体系,让中华传统文化传承落到实处。 在课程设计中,学校将时代元素融入剪纸传统技艺,结合校园活动、传统节日,等内容进行传承创新,形成了“基于中国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题式创作”教学模式。
二、脸谱设计
焦氏脸谱是固安地域独有的特色资源,学校取其精华纳入课程开发,助力学生成长——学生们通过脸谱分类特点,以及颜色背后所代表的人物性格,展开想象的翅膀,创意绘制。在这些稚嫩的手工作品中,一颗颗“非遗”的种子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在实践中展现璀璨的非遗文化。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将非遗文化融入到学校课程中,围绕课程建设、社团活动、项目驱动、周边辐射和交流展示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实践。希望能够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非遗,争做非遗传承人,以此增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情感。
三、陶艺手工
固安窑历史悠久,学校立足地缘优势,盘活资源、挖掘亮点,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现场演示非遗技艺,突破以往对非遗文化只是以了解、欣赏角度的局限,带领孩子们共同动手实践,真正达到传承非遗文化技艺的目的。北京八中固安分校认为动手实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专注力、创造力。学生们将图纸变为成果的过程,也会带来成长和收获的喜悦。
四、古法造纸
古法造纸是一门亟需创造力与动手能力的非遗文化技艺,在非遗技艺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近距离接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会我国深厚的历史积淀与文化底蕴,并亲自动手实践制作出带着孩子们童真与奇思妙想的纸艺作品。在北京八中固安分校开设的“古法造纸”课程中,将人与自然交融、协调商务部发系列故事引入校园、融合到项目式学习中,注重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挖掘育人成长目标,衍生“古法造纸”文创艺术品。
在以“古法造纸-‘疫’散花开”为主题开设项目式课程时正逢新冠疫情爆发,学校致力于用创作唤醒学生的爱国情怀。在提升孩子们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对传统历史文化的探索热情,为他们打开一扇历史与艺术的大门。
我校将聚焦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达到人民共享这一根本目标。通过本次活动的举办,希望能够让更多的学生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好的传承、弘扬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化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教育。进一步提高青少年群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非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非遗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营造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