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学者、学校聚焦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 呼吁家校共育

       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是当下各界关注的话题。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终身教授袁振国教授28日接受采访时指出,社会与情感能力是个人重要的幸福来源;如何通过家庭和学校的合作交流共同促进孩子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有长远意义的话题。

  在刚刚结束的“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家校合作论坛”上,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导专委会秘书长、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边玉芳教授表示,培养儿童青少年的社会情绪能力,要发挥学校和教师的重要作用,通过家校共育并结合社会因素,共同促进儿童青少年社会情绪能力的提升;并认为,父母教养是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重要影响因素,能够理解情绪、允许表达、恰当交流、界限清晰、传递情感的家庭沟通,有助于孩子的社会情绪学习。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委会副理事长吴重涵教授指出,家庭教育有主观努力的极大空间,对于个性的养成有重大意义。家庭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需要更广义、更大时间尺度认识家庭教育整体结构形态。

  上海市儿童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杨雄认为,当代青少年受到社会转型过程加速等影响,出现了情绪管理和沟通交往能力欠缺等问题,并提出要培养青少年“钝感力”,增强青少年“鲁棒性”,帮助青少年习得“幸福感”。据悉,“鲁棒”是Robust的音译,也就是健壮和强壮的意思;“鲁棒性”是指,在异常和危险情况下系统生存的能力。

  “家校社合作对于学生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的人口素质提升具有重大的意义。”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李家成强调让学生参与家校社合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副研究员郁琴芳希望家长参与丰富的校内合作活动,促进子女、家长和学校的共同发展。

  在“如何通过家校合作提升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圆桌论坛上,边玉芳教授强调在学校积极主导的同时,家庭要主动尽责,社会也应提供有效的支持,最终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情境。这位学者提出,学校要组织好、利用好家庭和社会资源,在丰富的、多元化的视角下思考青少年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养方案。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俊升教授指出,要提高对社会与情感能力培养的重视,但不能持有狭隘的“成绩观”;家校社应当协同创设促进青少年人际交往的良好环境,探索将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发展纳入教育评价体系,从而更加全面地看待青少年的成长。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教育机构已开展探索,上海市杨浦区杨浦小学校长李忠告诉记者,该校通过家长课堂、亲子社区和合作项目等形成了“牵手式”家庭教育工作机制和多向度家庭教育指导师资队伍,将家庭教育指导整合并融入学校特色课程,积极探索协同育人的新路径。上海市徐汇区建襄小学校长陈静告诉记者,该校通过社会情绪学习理论视角下对小学生“共情力”“交响力”“设计力”的“三力”培养研究,促进了情感的温度与力量在家校社关系中的传递。

  上海市浦东新区康弘幼儿园园长徐玉洁介绍,该院开展“幼儿情绪理解能力的家园协同培养”的探索,充分强调了家园协同培养,形成了家庭指导情景体验坊组织运行的框架。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6109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