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四川省:以“六进”提升毕业生就业指导“三力”

我省坚持“围绕就业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就业”总体思路,将党建引领贯穿就业指导全过程,多措并举建立健全就业育人机制,用心用情抓深抓实就业指导服务,着力推进就业指导“进支部、进课堂、进云端、进宿舍、进家庭、进企业”,引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观和择业观,促进全省高校毕业生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一、把牢支部和课堂,提升就业指导“引领力”

坚持把稳就业、保就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把牢党建引领主阵地和课堂育人主阵地,构建“党建+课堂+就业”联动育人模式,推进就业指导进支部、进课堂。一是夯实堡垒,先锋示范。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将就业指导纳入党支部工作内容,广泛凝聚全省高校就业战线服务合力。充分发挥教职工党支部和教师党员就业育人作用,将就业指导作为提升党支部服务功能的重要内容,推动就业指导和教学科研双促进。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和学生党员示范引领作用,营造积极就业、充分就业、高质量就业的良好氛围。二是深耕思政,把准方向。构建“课程+思政+就业”全过程全方位就业教育体系。把就业育人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堂,选树推广15名就业、创业和应征入伍等先进典型,开设“三支一扶”“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专题讲座,引导和支持毕业生投身国家需求“大舞台”,唱响基层就业“主旋律”。三是就业育人,提升本领。高质量开好就业指导和生涯规划课程,多形式开展就业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引导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提升职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将法治教育纳入就业必修课,增强大学生守法意识、风险防范意识和权益保护意识。把就业育人融入学科专业课堂,引导专业课教师将就业育人纳入课堂教学,鼓励论文导师及时跟进毕业生就业思想动态,关心支持帮助毕业生就业。

二、抓实云端和宿舍,提升就业指导“执行力”

坚持线上线下相结合,畅通就业指导渠道,拓展就业指导空间,充分发挥云端就业指导智慧性和学生宿舍就业指导深入性,构建线上线下联动服务模式,推进就业指导进云端、进宿舍。一是云端引导和宿舍走访相结合。组建以辅导员、班主任、专任教师为主体的“就业指导服务队”,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媒体方式,引导学生及时掌握就业资讯和就业信息,加强线上就业宣传与指导服务。通过“宿舍走访”等形式,深入高年级学生寝室,了解学生就业意愿、学习备考等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创业指导和心理辅导疏导,将指导服务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课余学习。二是线上培训与朋辈带动相结合。鼓励就业指导专兼职教师录制生涯咨询、求职技能等课程视频,开展省级就业创业指导金课建设,组织学生收看教育部“互联网+就业指导”公益直播课。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网络招聘、求职技能等方面培训,切实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学生“优秀宿舍”“文明寝室”发挥就业示范带动作用和朋辈群体影响作用,营造“就业一人,带动一片”的积极就业氛围。三是智慧就业与精准帮扶相结合。组织毕业生积极运用“国家24365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等就业平台,全国高校毕业生毕业去向登记与网上签约平台全省超89%高校注册使用。积极搭建网络招聘平台,组织开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2022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招聘服务月活动,开展“2022届就业冲刺季”“师范专场”等多场空中招聘会,举办24365四川专场招聘会。精准推送就业岗位,提升“云就业”参与度和成功率。依托学生宿舍,加强困难帮扶,全面摸清底数,分类建立台账,实施“一生一策”精准就业指导,全力为困难群体就业做好保障和服务。

三、融通家庭和企业,提升就业指导“向心力”

坚持家校共育、校企合作促就业,组建“家庭+学校”“学校+企业”就业指导共同体,充分整合各方资源,推进就业指导进家庭、进企业。一是家校携手促就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家校沟通网络平台,破除家校交流信息壁垒,畅通家校促就业信息联络机制。组织开展就业形势分析、生涯规划、就业指导等“线上家长会”,通过“给家长的一封信”“空中课堂”等形式,及时面向学生家长群体宣讲就业政策,定期分析就业形势,推送就业岗位,切实转变家庭就业观念,凝聚家校联动促就业共识。二是校企合作促就业。建立健全产教协同育人机制,为毕业生搭建优质就业平台。深挖校友资源,邀请优秀企业家针对行业、产业发展趋势和就业经验进校培训,激发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热情。坚持市场导向,结合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抢抓重大战略机遇,主动巩固拓展省内外就业市场。积极举办校企人才供需对接会,与用人单位建立日常联络、适时走访工作机制,推动校企签订人才招聘协议,推动供需精准对接。三是多方合力解难题。针对“慢就业”“缓就业”“不就业”等重点学生群体,要求高校每学期开展不少于1次的“一对一”家校沟通,建立家校共育台账,共谋办法,共促就业。指导高校建立就业跟踪指导长效机制,跟踪毕业生就业情况,将就业指导延伸至“就业后”,及时掌握学生专业就业对口、职业胜任、社会适应等情况,摸清用人单位人才需求,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开展毕业生就业状况跟踪调查和雇主调查,研究分析用人单位反馈的意见和建议,创新人才培养方法,助力我省高等教育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54738.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