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学生成长为中心,全方位谋划和统筹开展毕业生就业工作,强化“四个抓手”,不断推进“就业—招生—培养”多元一体联动,把就业工作作为强信心和暖人心的高校“民生工程”。
一、以学科专业建设为抓手,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素质
依据招生形势、就业需求、人才培养优势,综合配备办学资源,优化专业结构与布局,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素质为目的,推动一流大学人才培养与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
一是瞄准新兴战略行业需求,推进优势特色专业建设。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新能源”等社会需求旺盛的新兴战略行业和领域,打造“四新”专业特区,重点建设“基础+”“信息+”“医学+”等优势特色专业和交叉专业,为新兴产业及新经济发展培养专门人才。
二是立足招生、就业、培养指标,深化专业供给侧改革。学校以招生第一志愿率、招生调剂率、就业率、深造率、转专业率、生师比、高级职称教师占比等指标为综合参考,控制专业规模、调减专业数量、提升专业品质。对于不能适应社会就业需求、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的专业,采取减少培养资源配置,压缩招生规模,隔年招生直至停办的措施。对于社会就业需求大、人才培养质量高的专业,各类优质资源配置上予以倾斜,使“强”的更“壮”;对于有一定社会知名度、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深化改革、持续改进、良性发展,使“好”的更“优”;对于发展前景好、在国内已有一定影响的新办专业,增加投入、改善条件、快速发展,使“特”的更“亮”。近年来,特别针对就业形势良好的国际联合办学专业、双学士学位交叉专业以及网络空间安全等新兴战略专业等,适度增加招生计划,努力促进专业内涵式培养由“以量谋大”到“以质图强”的战略转变。
三是注重专业发展特色,实施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在学校校院两级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统筹下,注重文理工医学科门类和各专业发展特色,制订《四川大学校院两级人才培养及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改革的专业建设实施细则》,加强学校对专业建设进行总体引导和宏观调控,扩大学院在专业设置、创新专业培养模式、调整招生计划、引导就业与深造比率等方面的自主权,提高人才培养对行业最新需求、社会就业热点的响应速度。
二、以创新创业教育为抓手,提升学生就业质量水平
积极响应国家发展和改革委、教育部等“关于深入组织实施创业带动就业示范行动”的部署,结对合作国家电网、中国电信等多家企业类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和龙头企业,深入推进创业就业“校企行”专项行动,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在2021年底专项行动评估中获评“优秀”。
一是打造双创育人新场景,做实结对共建。校企协同,出育人项目清单。对企业类基地发布《四川大学“校企行”牵手合作清单》,围绕育人、研发、就业三方面,向企业发布30项合作清单,主动征集企业合作。校企合作,推动育人常态化。2017年以来,校企共建共享实验室新增25个,新增实验仪器设备270余台套,共建共享实验室年均提供师生培训9000余人次;支撑实验课程60余门,受益本科生及研究生8000余名,支持教学改革及科学研究项目170余项。川大—华为ICT学院创新人才中心(川大—华为未来技术学院)开发33门课程,产生10余项学生双创项目,其中“帷胜—无人载具控制系统引领者”项目获得了第七届“互联网+”国赛银奖。
二是精准滴灌促发芽,做实项目孵化。以赛促创,矩阵加速项目成长。推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成熟度量表》,推进初创项目指导和评价科学化;聘任校外创新创业导师,构建创新创业导师矩阵;组织企业家和投资专家对学校创新创业大赛参赛师生团队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对接和辅导;组织校企行专场路演,为项目和投资人建专“群”对接、派专人跟进,加速项目成长落地。增设“大创企业命题组”,发动师生应需研发,两年立项33项;20个师生团队揭榜中石油发布的命题,3项目获得立项。2个项目入选双创周全国主会场展示;每年600余个项目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今年41个项目参加“创客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并荣获一等奖;两年12个项目参与中金启元组织的投资机构项目对接会。
三是效果导向定制化,做实活动组织。与企业示范基地勠力同心,以双创教育引领未来。“多维化导师库—清单化教育机会—揭榜企业命题—定制化孵育落地”的串联式场景化双创教育链条基本成型,“三进三结合”通过大创每年立项3000余项,覆盖本科生1.8万人次。校外双创大咖165人来校演讲、辅导、评审、对接等累计超过1300小时,教授携创新创业项目去MBA班级直聘成果转化经理人3名。举办创业集训营,成立“中国电信班”“国家电网班”等6个行业班、“专(微信)群对接、专人跟进”,私董会8场,扎实提升项目经世济民竞争力。与企业示范基地联手,对接活动取得实效。排头兵联手生力军,联合中国移动举办“校企行”暨第七届四川大学“互联网+”大赛校金争夺赛,60个川大项目对接50位行业和投资专家。与中国电信共同组织“互联网+”大赛预选赛,对接信息行业龙头企业。
三、以招生工作改革为抓手,强化入口出口良性互动
紧扣社会需求,动态调整招生专业。不断探索招生工作机制,深化招生工作改革,努力提升本科生生源质量,以高质量的本科生源促进学生就业,实现学生“入口”“出口”良性互动。
2022年四川大学首次设立“临床医学(卓越检验医师试验班)”招生专业,该专业是培养高层次医学检验医师的全新项目,目前试点高校仅五家。为了进一步促进学生就业,鼓励学生出国留学深造,2022年学校匹兹堡学院新增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外合作办学)与电子信息工程(中外合作办学)两个专业,高考生源质量稳中有升,尤其在四川的提档线位次提升2000位。为了适应社会对交叉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增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学校近两年增加双学士学位招生专业数量和招生计划,包括数学与经济学双学士学位、计算与生物学双学士学位、口腔医学技术(口腔数字化技术双学士学位)、医学技术类与智能制造双学士学位、预防医学(预防与软件双学士学位)、护理学与管理学双学士学位等。
学校根据就业市场需求的反馈,科学合理制定专业招生计划。围绕国家新文科、新医科、新工科的总体建设,合并、调整、缩减招生专业(类)数量,生源质量好的专业,扩大招生规模;生源质量差且招生计划大的专业,适度调整招生规模。在分省招生计划分配中,结合专业自身特点和办学优势,科学调整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为当地的就业起到了促进作用。例如学校俄语专业,主要投放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等省份,水利类专业则主要投放在四川、重庆、贵州、云南等水电资源充裕,就业需求量大的省份。
四、以就业信息分析为抓手,优化信息联动反馈机制
关注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把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科学统计评价作为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尤其是掌握毕业生就业进展、服务政府宏观调控、优化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的重要举措。
一是重视就业信息分析,开展招生、培养、就业和校友发展一体联动。四川大学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对招生、专业设置、学科建设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反馈作用,长期以来,学校树立了招生、培养、就业和校友发展多元一体联动的全周期人才培养质量观。从2014年起,学校每年编写《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报告对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从总就业率和分学历层次就业率,就业地区分布和单位行业、性质分布,重点单位、重点领域、重点区域就业流向,基层就业情况,以及国内外升学深造情况等维度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分析,面向全社会发布,同时反馈给教务处(招生办公室)、研究生院(研究生招生办公室)、学工部、研工部、校团委等部门和各学院,便于各职能部门和二级单位及时总结人才培养及成长规律,发现人才培养中的问题,深化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二是关注学生成长规律,建立健全就业工作统计评价体系。从2021年开始,为了更加科学、准确、全面的发挥毕业生就业状况对学科建设、专业设置、招生计划、人才培养及教育教学改革的反馈作用,进一步健全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评价工作体系,促进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和服务社会需求的良性互动,学校制定了《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与评价反馈工作方案》,将毕业生发展成长度、高校对社会贡献度、用人单位满意度、教育教学满意度、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匹配度等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建立多维度、系统化、规范化的就业状况统计与评价反馈体系,每年形成更加科学、系统、准确地评价并反馈毕业生就业状况《四川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与评价反馈报告》,为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