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青椒故事|凉山州的两位女孩,给故乡的孩子带回了一束光

来自四川凉山州的两名支教老师,不仅来自同乡,“命运”也有着惊人的相似。她们都曾为教师梦奋力拼搏,在城市中“受挫”,又辗转回到最初的地方。在属于自己的那片故土之上,她们学为人师,传递温暖,改变了一个又一个身处大山的“野孩子”。尽管路途曲折,她们却从不后悔成为一名乡村教师。乡村教育对她们来说,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让我们倾听来自凉山州的故事。

最正确的决定

赵生燕老师是四川省凉山州冕宁人,现在在凉山会理支教。她直言,回乡支教是自己做过的最正确的决定。

从小就被家里人说自己是个细心的孩子,很适合做老师。于是,细腻的赵生燕长大后如愿考上师范专业,但是在幼儿园实习时,她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打击”。由于园里的孩子年幼,再加之家长的“过度保护”,幼师们常常是父母“问责”的对象。赵老师清楚的知道,这是爱子心切使然,但初入教师行业的她也会时常怀疑自己是否真的适合做老师,城市里的家校共育这项工作的考验远超过她的想象。

一次,赵老师无意间点开凉山教育基金会的推送信息,她好像瞬间找到了自己想要去的地方——回乡支教。赵生燕老师看到那里的孩子多为留守儿童,他们缺少亲人的关心,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关心和陪伴。于是,她辞去了在成都的工作,回到了曾经长大的地方——凉山州,成为了一名支教老师。对于赵老师自己来说,这也是一次获得新的成长机会。

按照网络流行语的说法,赵生燕老师面对孩子时是“社牛”型性格,这与她平日社交里“社恐”的特点显得很矛盾。她说,“我觉得孩子有一种魔力,总能让我无所顾忌的笑。”赵老师班上的学生常常让她注意脸上的“皱纹”,但这样其乐融融的氛围并非一直如此。

△图为赵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她回忆说,曾经在这个不到20人的班级里,有一半是单亲或重组家庭,剩下的大多也是爷爷奶奶在带,每当自己关心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关系,往往是无声的沉默。想起自己学生时代也是一个“内向”的学生,更偏爱用“写”和“画”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想法。于是,赵老师在班上设立了“心情日记”,让学生们每周自由写3篇日记。当她收到10本以上,就会在日记里放上小贴纸给学生装饰本子。一个月下来,大多数的孩子都能坚持,也更倾向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我。从孩子们愉快的校园生活小事,再到同学间的小矛盾,周末遇到的趣事,不爱写字的男生会在日记本上画画。通过日记,孩子们的书写也越来越工整,尽管内容五花八门,但赵老师真切感受到了那种“被需要”的幸福感。

△赵老师给学生剪头发

近些日子,赵老师收到学生在日记里的提问,“您那个年代有暗恋吗?暗恋是不是一定没结果啊?”她了解学生在青春期阶段都会或多或少对“爱”有疑惑,也不愿辜负孩子对自己的信任。于是,她并没有回避,也不敷衍,用了两个班会时间和同学们讨论这个话题。后来,学生在日记里说道,“赵老师,要是其他老师肯定说我们思想滑坡,早就请家长了。”孩子的信任,本身就是教育最宝贵的财富。

△认真读书的孩子们

长期陪伴在孩子身边生活和学习,赵生燕老师也逐渐拥有了“为人父母”的那份勇气。一次,有一个孩子发高烧,她急忙给家长打电话,但是那会儿正值石榴上市,家长特别忙,离学校也远,送来药就离开了。等到赵老师烧了水给学生吃了药,回到宿舍后才发现已经凌晨了。她躺在床上,后知后觉,才意识到自己的胆子变大了,以前的她胆小怕黑,从不敢一个人走夜路。

△带着孩子们在外打雪仗

自赵生燕老师来到凉山会理的乡村小学后,她感受到这里的孩子从以往的沉默内向变得活泼开朗了。据说,班里的同学以前特别害怕老师上课点名,也缺乏自信,现在他们不仅愿意分享,还常常为了一个回答的机会“你争我抢”。这种活跃的班级气氛也让赵老师得到了“锻炼”,在参与青椒培训的过程中,她也能够鼓起勇气发表看法和观点。从前那个“害怕”给家长打电话赵生燕老师,现在会常联系家长,让他们每个星期都要给孩子打通话,多给予孩子关心和鼓励。

△赵老师班上的孩子展示他们的作品

时至今日,赵老师从来没有后悔过做乡村教师的决定。对她来说,教师是一份良心职业,只有用心,受教育的孩子才会健康成长。与曾经在城市做教育不同,现在的她更加充实,这种充实,不仅是日夜兼程给予孩子更多的照顾与教育,还有心灵的丰盈,不断成长的自我。

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不断奔跑

作作老师来自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一名彝族女孩。她的全名叫做黑来嫫作作,黑来是她的姓氏,“嫫”在彝语里是女孩的意思,“作作”是小名。

△图为彝族姑娘作作

作作从出生以来就一直生活在大山深处,从未与外面的世界接触,一年级到九年级都是在村里九年一贯制的学校念书,从没有接触过学校以外的学生,甚至连县城也不曾去过,作作受到教书老师的影响,一心想成为教师,但她实现梦想的道路却坎坷万分。

2014年6月,作作初中毕业顺利考入县里的高中,受限于人生视野,她并不清楚中专、高中、大学的区别,家里人希望自己能够读卫校,说这样早点工作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于是,作作就这样与高中“擦肩而过”,在省会成都就读卫校,当时她的学籍被9+3的一所中职学校录取和接收,这种情况被迫让作作延迟一年拿到卫校的毕业证。

△卫校时期的作作老师

在卫校学习的日子里,作作十分努力,过得辛苦,但也收获了太多在大山里没有得到的成长。当时,全班五十多人,只有她没有手机,班主任老师为此送了作作一部智能手机,某种程度上打开了作作老师“全新世界”的大门。在成都生活,她也曾经上过当受过骗,但也了解到许多优秀的人和事,慢慢发觉自己曾经离“外面的世界”是如此的遥远,恍然大悟,山外的世界是如此的精彩。后来,作作立志要考取全日制大专文凭,四处打听中专生如何升大专,并默默立誓要当一名乡村教师,避免更多的孩子“重蹈覆辙”,再走回自己的老路。在拿到毕业证的前一年里,她在家具厂、电子厂、饭店等各种地方打零工,直到这时她才意识到原来延迟一年毕业的影响这样大,但她始终不忘初心,朝着乡村教育的方向不断前行着。

△2019年作作顺利跑完全程马拉松(42公里)

“有人走出去,看见了另一个世界;有人又默默,孤单的回到了这里。”作作老师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却更坚定地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拿到毕业证后,她去到一个村小当代课老师,一边教书,一边复习各种考试,如教师资格证、升大专及药师资格证。作作仍记得,2018年对口高考和单招的落榜对她打击颇深,但是她依然没有放弃,成为一名乡村老师的根须早已根深蒂固的扎进心里,尽管当年10月她已经考上了乡村医生。

对于作作来说,教师是思想的启蒙者和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正是这份“师者医心”的信念,在次年8月她终于如愿,被四川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录取,而这所学校正位于她最喜欢的地方——凉山州,她深深的爱着这里浓厚的彝族文化,这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幸福感也让她更加努力地耕耘自己的教师事业。短短一学期,作作就成为该校第一通过教师资格证的大学生,身为少数民族的她又在四个学期顺利考过普通话二级甲等。在校两年,她一直关注着凉山的教育公益,如索玛花支教、三峡烛光行动等。去年四月,她报名了凉山州教育基金会的三峡烛光行动,正式踏上了属于她的支教之路。

△参加三峡烛光行动时的作作老师

去年八月末,作作老师来到菁口乡中心校,这所学校位于雷波县菁口乡核桃坪村,学校面积虽然不大,但她能感受到一种温馨感,各方面的设施设备都很齐全。作作老师被安排担任三年级二班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并承担着三年级的彝语文教学。支教的第一次上岗,她压力倍增,但第二天她便开始调整心态,学会适应自己的新工作和新班级。初期,班级里的孩子并不都“乖巧”,班主任上任第一周就接二连三的发生各种各样的意外,有打坏班里窗户的,有帮同学削铅笔不小心戳到同桌的手的,有玩耍时不小心滑倒将手摔断的、闹矛盾打架的等等。她不仅要“焦急忙慌”的处理学生大大小小的事宜,夜里还要跟家长联系,甚至到半夜十一点仍在回答孩子父母的问题,准备教学工作等。

△图为菁口乡中心校

除此以外,学生刚开始大多也对作作老师感到生疏,加之有一些孩子比较自卑胆怯,更不敢靠近,作作老师感慨良多,亦如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为此,她在班上开展了“学生分享”的主题活动,在课下经常与同学们沟通和互动,带他们玩游戏、唱彝族民歌……就这样,班级里的欢笑声代替了沉默和打闹,孩子们也愿意分享,不再羞怯,下课时都迫不及待地往她身上凑。

△认真上课的作作老师

记得有一次天气寒冷,她注意到有个学生没穿袜子,穿着一双单薄的布鞋来学校,作作老师问起时他搓着冻红的双手,低头只说袜子洗了没干,于是便带着他去到了寝室,送了男孩一双袜子,并让他穿上再上课。随后的日子里,作作老师发现这个上课经常迟到、完不成作业、爱接嘴的小朋友变得乖巧了,上课也越来越认真,不仅能按时完成作业,课下还会主动问问题。师生之间在长久的相处中所培养的默契与信任,让身处大山的孩子们收获了无尽的温暖。

△图为作作老师和她的学生们

在青椒的学习让作作老师开拓了视野,学习到了许多实用的教学技巧。当问及作作老师对未来有什么样的期待,作作老师还是对自己未能够读高中感到遗憾,希望未来能够通过专升本到更广阔的平台学习,用知识文化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她也时常告诉同学们,只有读书才有机会走出大山,看到外面的世界,只有读书才能真正的脱贫。

△辅导学生写作业时的作作老师

妈妈曾经给作作老师取大名为“志作”,“志”是根据出生年龄以及属相而来,意思是生于西方。她在最美的夕阳下出生,长大后她的目光始终眺望远方,向着太阳升起的方向不断奔跑,她的背后,是人生最美的剪影。

两位来自四川凉山州的女孩,在最美的青春年华回到故乡,倾尽自己所有可能,给大山里的孩子带去了温暖和希望。无论是内向腼腆的赵生燕老师,还是热情活泼的作作老师,在孩子们的眼里,她们仿佛一束光,在迷茫和失措中照亮了人生的路途和梦想的方向。未来,她们会和孩子继续共同成长,和所有乡村教师一起,不断绽放中国乡村教育的青春力量。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5333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最新动态

聚力推进,时代教育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