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三清”模式护航校园安全

A.放学遇上晚高峰、夜晚放学秩序难维护

“双减”下“护校安园”迎来新难题

一位小学校长,依然记得9月初开学,每天放学期间的焦虑。“过去放学时间是15:30—16:30,通常是隔代接送,多以步行和电动车为主。”该校长说,“双减”之后,开展课后服务,不少孩子要到17:30以后才放学,家长们刚好下班开车来接,又恰逢晚高峰,校门口拥堵情况一下严重了。

初中学校同样面临着新难题。“开设晚自习后,不少学生最迟要20:30才离校。晚上光线昏暗,维护校门口秩序的难度比傍晚要大不少。”一位初中校长说。

这些问题不只是个例。记者采访了十多所小学初中,发现“双减”后小学生在正常放学时间离校的约占35%,而参与学后“1+X”托管、在17:30—18:00离校的学生约占65%;初中生在正常放学时间离校的约占20%,而参与晚自习、在20:10—20:30左右离校的学生约占80%。

上下学期间,学校周边的交通拥堵,一直是城市治理难题。自2019年,杭州市把“护校安园”纳入年度民生实事之后,建立了一套多部门合作推进的长效机制,校门口的交通拥堵问题得到了较大缓解。今年随着“双减”工作全面落实推进,放学时间和晚高峰重合、夜晚放学的安全秩序维护,都成了“护校安园”新出现也亟需解决的难题。

 

B.摸排学生出行方式、校园周边环境

找出每所学校拥堵原因“对症下药”

就像治病要了解病因,治堵同样要了解堵因,不能一个“药方”开到底。

10月9日,市“双减”工作专班印发《“双减”背景下深入推进“护校安园”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就校园治堵从三面寻求突破口。

“首先是了解学生出行的方式。”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一轮摸底要细化到学校里各年级、班级的学生中,开汽车、骑电动车、步行等各占多少比例。“不同的出行方式,对道路资源的需求是不一样的。”

同时,也要清楚外部环境,并利用好。在交警城管等多部门的合力下,专班也对校园周边可临时占用的资源进行了一番摸底。“我们尽可能地在校园周边,挖掘可供汽车、电动车、自行车临时停放的场地,以更好地缓解校门口路面交通压力。”

在“双减”专班的办公室有一块大屏,直接连接着各学校大门的摄像头,工作人员可随时调取各校上放学时学生进出的画面。“在前期摸底了学生出行方式和校园外部环境后,方便我们分析出校门口拥堵原因,做到‘一校一方案’,对症下药。”一位专班人员介绍。

 

C.利用地下空间、错时放学、开通专线、志愿护学

家校属地三方协同探索“一校一方案”

放学时间,卖鱼桥小学文汇校区南门口的仁和仓街,显得有些“冷清”,原本车满为患的场景不见了。难道家长们都不开车了?原来,学校很好地利用起了地下空间。

文汇校区有一个偌大的地下停车场,社会车辆停车场和学校停车场就一门之隔。放学时间,开车的家长先在社会车辆停车场等候,学生按年级分批放学,家长开车进入学校停车场将学生接走。“学校与社会停车场的‘潮汐互通’为家长提供了通畅的接送空间,一个年级基本10分钟就接完了。”校长罗才军说。

卖鱼桥小学的治堵案例只是一个缩影。自“双减”工作推进以来,全市学校精细管理,因校制宜想出了不少缓解交通拥堵的好办法。比如胜利小学、文正小学等利用信息技术向家长精准推送放学信息,减少家长在校园周边等待时间;丰潭中学等把校门向内延伸,在校内划定家长等候区,保障校门口不拥堵;江南实验学校等通过增设行人出入口,实现多种接送方式的空间分离。千岛湖七小、城东小学等,利用错时放学的形式,以“时间换空间”。

治理校园周边拥堵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部门通力合作,其中交警等部门提供了精心服务。在江南实验学校校门口,有一条斑马线,以前放学期间过马路的人流量大,车辆不得不长时间停下来让行人,造成交通拥堵。为此交警在此临时增设了红绿灯,让人流和车流在一段时间内集中通过,提升通行效率。再比如在绿城育华学校初中部,家长接送完学生后,在文一路和紫金港路的交叉口,有大量车辆选择左转或掉头,为此交警专门设置了一个可变车道,并增加了东向南(东)左转掉头的信号配时,大大缓解了校门口的拥堵状况。此外,在交警和公交公司的通力合作下,目前全市已开通600多条“求知专线”、延长14条线路服务时间,减轻了家长接送的负担,也让学生上下学更安全方便。

护校安园,还需要家长全力配合。在萧山区银河实验小学,组建了一支 “护苗岗”,由家长志愿者一起参与维护交通秩序,基本实现家长开车接送孩子,“车停稳、开车门、查物品、娃下车、关车门”5秒内完成,大大提升了通行效率。目前全市超90%的学校根据需求设置“爱心志愿者护学岗”,每天参与护学人数超1万人次。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5165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