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江苏澳门7所中小学结成姊妹学校!两地校长共话“家校社”协同育人

12月8日,“澳门江苏周”活动之一、“江苏—澳门中小学校长协作会”在澳门举行。会上,两地7所中小学签约结成姊妹学校。来自两地的校长围绕“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这一主题交流分享,寻找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最大合力。

本次协作会由江苏省教育厅与澳门教育与青年发展局主办,由江苏省港澳台教育交流中心和澳门中华教育会承办。

教育领域是近年来江苏与澳门及葡语国家交流合作的亮点之一。2015年,江苏—澳门·葡语国家大学合作联席会(JMP)成立,通过联合培养和交流交换项目促进青年交流,为江苏、澳门及葡语国家间合作建立起一支充满朝气的生力军。今年,苏澳两地间的教育合作将延伸至基础教育阶段,通过江苏—澳门中小学校长协作会推动苏澳学校交流分享经验、建立合作,助推江苏教育对外开放。

依托协作会平台,江苏校长访问澳门教育行政部门及教育机构,了解政府及社会力量在推动“家校社”合作中所发挥的作用;访问大学,听取教育专家关于“推进家校社协同育人”主题的学术讲座;访问10余所中小学,与校长、师生共同就“家校社”合作开展交流座谈,推动苏澳学校建立合作;促成部分学校签署校际合作备忘录,加强双方学校在教师、学生、课程等方面的双向交流。

协作会上,两地7所中小学签约结成姊妹学校,分别是江苏省淮阴中学、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南通市海门区东洲中学和澳门劳校中学,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树人学校、南京市小营小学和澳门嘉诺撒圣心英文中学。

“家校社”如何协同育人?两地互学互鉴

江苏历来崇文重教、教育发达。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顾月华在主旨演讲中以中小学生品格提升工程为例,介绍了江苏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实践情况。她从对家校社协同育人的理解、品格提升工程如何支持家校社协同、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未来思考等三个方面,深入阐述了“场境协同、课程协同和活动协同”的育人体系构建。

澳门特别行政区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局长老柏生介绍了澳门“亲职教育”的理念和实践,阐述了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育人的关系,介绍了如何提升学生幸福感、关注学生身心健康的具体措施。

江苏和澳门两地的中小学校长,还就基础教育共同感兴趣的话题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讨、互学互鉴。

“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江苏省淮阴中学校长朱留明说,对于家校社协同育人,他有三点思考。第一,各守其位,理念相同是前提。第二,各尽其责,相互协同是关键。第三、各得其宜,情感和同是保障。“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教育也不只是一个省份、一个地区的事,需要包括苏澳两地在内的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起,加强合作交流、互动创新,为实现教育事业更高质量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在澳门,家长会在家校合作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澳门劳校中学校长郑杰钊介绍,他们学校是澳门最早成立家长会的学校之一,家长会帮助学校和家长沟通,了解家长的建议,同时开设讲座教家长辅导学生,借助家长的力量,协助学校管理教育学生。

两地青少年多交朋友,培养爱国爱澳之情

会上,大家不约而同提到了一个词“爱国爱澳”。校长们表示,青少年的爱国爱澳之情,将在越来越多的合作交往中提升。

“这几天,我们走进澳门真实的教育现场,感受到澳门各界和家庭对孩子的成人、成长、成才的重视,见证了校长、老师们的全心付出、敬业尽责。感叹于澳门同行‘爱国爱澳、以生为本、德育为先,致力于弘扬中华文化,培育时代新人’的先进理念。”朱留明说,苏澳两地建立姊妹学校的关系,必将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的合作与交流,强化校长之间、校际之间的理解与沟通,也必将有效地促进各个学校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更好地服务孩子的成长,服务祖国未来的发展。

“江苏的教育在全国比较领先,我曾到江苏学校学习考察,对江苏的教育印象深刻。”郑杰钊说,这是学校第一次和江苏的学校签署姊妹学校,希望以后可以多和江苏学习,加强两地教育的交流交往。“比如借鉴姊妹学校的特色课程、特色项目,在学习的同时,提升我们学生的成绩,帮助自身发展。”

谈及未来具体的做法,郑杰钊说,希望有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到内地去交流,澳门的孩子跟内地的学生多交朋友。孩子们加个微信,通过朋友的关系彼此加深认识。“让澳门学生了解江苏的学生如何学习,了解内地的发展,培养他们爱国情操,爱国爱澳。”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51651.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