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双减”改革让家、校、社三方协同育人

12月4日,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张志勇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八届年会上做了题为《“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的回归》的主旨演讲,分析了当下家庭教育所面对的挑战和应该做出的改变。

2022年1月1日将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以下简称为《家庭教育促进法》),将教育部门负责家庭教育指导的职责规定上升到法律层面,家庭教育从“家事”变为“国事”。为开创家校社共育新局面,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主要从指导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家庭教育科学普及、培育推广家庭教育指导典型等方面推动《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贯彻、提升家庭教育的整体水平。

面对新的变革和挑战,家庭教育需要尽快回归育人本位、走到科学施教、家校合作的轨道上来。在年会上,张志勇从呼唤科学的家庭教育、推进美好的家庭建设、过好温馨的家庭生活、追求和谐的家庭学校协同等方面阐述家庭教育的规律与内涵。

爱孩子是父母天性 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

家庭教育如何走上科学的轨道?爱孩子是父母的天性,但是会爱孩子是一门科学。《家庭教育促进法》这部法律颁布实施的重大意义之一,就在于规范和引领广大家长要把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科学,要科学实施家庭教育。

一是要增强家庭教育的意识。《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父母及其监护人是家庭教育的主体责任人,我们现在要唤醒家长家庭教育的意识,这意味着什么?教育孩子是家长的法定职责。但是家庭教育又是一个具有专业要求的教育行为,家长如何提高家庭教育素养,担负起家庭教育的职责?这是一个新的重大挑战,所以我们要增强家庭教育的专业角色意识。

二是要明确家庭教育的定位。家庭教育说到底是在家庭生活中进行的如何做人的教育,这是家庭教育最根本的责任和使命。《家庭教育促进法》规定了家庭教育要对孩子进行道德品质的教育、身体素质的教育、生活技能的教育、文化修养的教育、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大家可以看到,《家庭教育促进法》对家长、对家庭教育的定位回到了家庭教育自身的本质特征上来。过去的家庭教育完全成了学校教育的附属物。在家庭里面进行的教育主要是作业和补习。这样的家庭教育已经没有它的独立性,家庭教育已经丧失了它应该承担的责任。

三是要懂得家庭教育的特点。家庭教育有什么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潜移默化,家庭教育是环境熏陶的教育,是在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里潜移默化对孩子产生影响的教育。第二个特点是生活教育,家庭教育是在生活当中进行的教育,脱离了家庭生活,家庭教育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第三个特点,家庭教育是相机而教的,而不是像学校教育那样把孩子弄到身边进行说教。家庭教育就是在家庭生活当中,并在生活中唤醒了孩子成长意识的时候,给他一个相机的引导,而不是刻意的说教教育。

四是要提高家庭教育的素养。作为家长,我想有三个方面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有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家长对孩子的教育焦虑,比方说考试焦虑、排名的焦虑。现在学校里的考试不让排名,考试成绩整体不公开,我们的家长心里就没底了。过去每次孩子的考试成绩下来家长都要算名次。往前提了,心里很高兴;停滞不前了,就开始坐不住了,后退了更是天下大事。我们有没有看到孩子每次考试成绩的意义在哪里——看见孩子的成长!看见孩子的问题!看到孩子改进的方向!

如果我们能够通过每次考试找到孩子前进的动力、未来进步的方向、学习的方法,我们家长的教育焦虑、考试焦虑会不会降低?所以我们要有正确的教育理念。其次要掌握一点科学的教育知识。我在山东做过高中教育质量监测,我们发现非常喜欢艺术和体育的孩子和不喜欢艺术体育的孩子相比,学业成绩相差40分。这说明,学习艺术、体育不仅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再次,要尊重家庭教育规律。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5155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