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株洲推动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浏阳规范校外培训管理体系

教育工作情况专刊 〔2021〕第 60 期

(总第 346 期)

省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秘书组编                2021年11月8日

 

株洲市推动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全覆盖

株洲市紧紧围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全面推进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今年6月,该市被确定为全国义务教育课后服务案例单位,相关做法得到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刊和《中国教育报》推介。

一、精心部署、稳步推进,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株洲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校内课后服务工作,将“化解三点半难题”作为民生工程来抓。成立教育、发改、财政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工作专班,形成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学校主导、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课后服务工作机制。市教育局牵头统筹,教育、发改部门制定收费政策,财政在经费上强化支撑,教育督导开展专项督查;县市区教育局对辖区内课后服务工作进行具体管理和指导;学校“一校一案”制定课后服务实施方案,校长为“第一责任人”。2019年8月出台《关于进一步做好中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有关问题的通知》,组织召开全市课后服务现场推进会,在全市全面推进课后服务工作。中央“双减”政策出台后,进一步完善方案,确保课后服务实现两个“全覆盖”。

二、创新实践、发展特色,提升质量促进全面育人。一是精心设计“1+X”项目。指导各校因地制宜,站在全面育人的角度,聚焦提升学生的健康体质、艺术熏陶和文化品格,精心设计“1+X”课后服务项目。“1”是提供集中作业辅导服务,“X”是开设科技艺术类、体育活动类、劳动实践类、心理辅导类等特色课程,力求让课后服务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满足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二是拓展课后服务渠道。建立以学校教师为主,退休教师、大学生志愿者、校外专业人员参与的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明确校外师资准入制度。该市天元区共招募120名湖南工业大学志愿者参与校内课后服务。部分学校引进体育俱乐部,为学校提供专业教练和训练模式。高质量的课后服务让大批学生从校外培训机构回流。

三、回应关切、公益普惠,课后服务彰显教育惠民。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家庭个性化需求,在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不早于当地下班时间的前提下,分批设定课后服务结束时间,实现与家长接送时间“无缝对接”,解决“上班族”家长的后顾之忧。建立“领导带班、中层值班、教师陪伴”的安全保障机制,严格落实考勤、监管、交接制度和应急预案,做到安全管理有制度、教职员工全参与,切实承担起对学生的看护责任。明确课后服务收费标准,对建档立卡困难家庭子女实行免费,减轻家长经济负担。按照专款专用的原则,费用主要用于参与课后服务教师和相关人员的补助、保障课后服务正常运转等专项开支。

四、精细管理,有效监督,课后服务实现全面保障。课后服务坚持家长自愿报名、学生自主选择的原则,不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与课后服务,学校每学期将课后服务项目、时间、内容及收费标准等进行公示,主动接受学生、家长和社会监督。定期举行家长、学生的课后服务满意度问卷调查,听取家长、学生对课后服务的意见和建议,邀请家委会参与到第三方机构的引入、管理和考核。问卷调查显示,全市校内课后服务家长满意度达98%。将课后服务纳入对县市区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考核体系,开展常态化督导检查。今年9月份,市教育局组织两个督导小组,对全市中小学校内课后服务等工作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督查检查,规范和督促工作落实。

 

浏阳市全力打造规范有序风险可控的

校外培训管理体系

浏阳市现有中小学校387所,在校学生20余万人,校外培训机构达309家,每年参培学生达10万人次,培训市场规模近3亿元。为更好地解决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难题,从2019年开始,浏阳市与中信银行合作尝试探索建立了全省首个民办教育服务平台(以下简称“平台”),努力打造一个规范有序、风险可控的校外培训管理体系。在推进落实“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平台在强化资金监管、有效防范风险方面作用发挥明显。

一是严明“身份认证制”,让合法机构向阳而生,让无证机构无处藏身。平台为每个审批办证的合法培训机构都设立了专门界面,对其名称、地址、办学条件、专业特长、课程特色、收费标准等都进行了详细介绍。家长学生在手机上登录平台,就可以了解附近培训机构,开设课程及上课形式、需要费用等信息。让有证机构有了统一的宣传平台。同时,不断加大无证办学打击力度,将其纳入乡镇街道和相关单位绩效考核,调动各方力量,形成合围之势。一经查处及时在平台发布黑名单,第一时间让学生家长知悉、抵制,让无证培训机构实时曝光、无处安身。两年来,平台已完成机构登记307家(2家停办),信息统计4000余条,政策通知发布70余条、发布黑白名单6个批次、处理社会投诉175起。目前在平台上使用教务管理的机构有120余家,运用该平台的直播、点播功能的机构有105家;关注公众微信号、通过平台进行课程查询、课程报名、在线缴费和退费家长的学生近十万人次。“身份认证制”给校外培训机构亮出“身份证”,公布“黑白榜”,有力促进校外培训机构的依法合规发展,得到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同。

二是严厉“最低余额制”,让培训机构开办有门槛,行为受约束。平台对机构的日常管理实施“账户最低余额保证+资金动态监测”的制度。每个机构须在金融机构开设专门的监管账户。根据资金监管协议,要求校外培训机构在“监管账户”内留存“最低余额”。因疫情影响,“最低余额”定为该机构年度收入总额的10%,最低不少于5万元。培训机构撤销、关闭需取出最低保证金时,必须先完成学生退费、教师工资支付等清理工作,经确认“无资金异常”、无其他风险隐患后,银行方能将最低余额返还给培训机构。同时与合作金融部门对监管账户实行全天候的资金动态监测。单日资金提取超过30万,平台就会发出风险预警。教育和金融部门将立即开展专项调查、风险评估,启动应急预案,最大限度防范因机构终止办学卷款跑路等可能造成的财产损失。目前全市已有291家培训机构开设了监管账户,231家培训机构缴纳最低余额保证金,监管账户保证金沉淀达1200多万。上半年,在网上巡查时发现辖区一所英语培训机构经营不善、资金异常、群众有反映。及时启动预案、冻结资金、主动干预,使得64名家长的预交费用全部退还到位,避免矛盾纠纷的产生,得到家长的高度认可。两年来,全市未发生一起校外培训机构“卷款跑路暴雷”事件。

三是严格“分段付费制”,让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实现无缝对接、实时掌控。该市大力推进“分段付费制”。按照机构与家长签订的培训合同和收费收据,培训收费全额缴入监管账户。除“最低余额”外,资金进账后,从收费次月起三个月内,按月分三次进行解付。今年秋季起为每个机构统一制作缴费二维码,要求培训机构在前台和入户门内摆放、张贴,推行实施“一码收费”“分段付费”,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管的规范化、常态化。对于全市落实“双减”政策、规范收费行为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今年五月收到平台家长网上投诉,城区一培训学校存在一次性收取超三个月的收费且未存入监管账户。市局立即联合相关部门调查取证,对其作出警告的行政处罚,将其违规收取的学费转入资金监管账户纳入监管。该案例还被教育部列为校外教育培训违规行为处理优秀案例予以推介。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5109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