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双减”试点工作,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双减”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主要领导靠前指挥、亲自研究、周密部署,坚持校外治理和校内保障双管齐下,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落实“三个重点”,聚力抓好任务部署。市委、市政府及早谋划,第一时间召开专题会议,重点就抓细抓实“双减”试点工作进行研究部署安排,及时发布“双减”《实施意见》《任务分工方案》等政策文件,逐项明确责任部门、完成时限。重点加强队伍建设,组建由27个部门组成的“双减”专班,新设校外培训机构管理处,另抽调15名骨干组成专项工作小组,确保配齐配强人员力量。重点开展针对学科类培训机构的专项治理,实现机构排查全覆盖,做到底清数名。
增供给增服务,聚力抓好校内保障。依托学校主阵地,着力增强资源供给、增强专业服务,落实“双减”要求。创造性落实学生作业增效减负,发布《关于“双减”工作背景下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的通知》,要求“小学书面作业不出校门、初中作业难题不带回家”。各区均对作业管理作出专门部署,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制定作业管理细则,形成“一日一公示”“一周一报备”“一月一问卷”“两月一检查”“一学期一回顾”的校内作业公示与管理制度。全面实施“5+2”课后服务,实现义务教育学校全覆盖、学生应留尽留全覆盖、工作日全覆盖。优化征询单设计,由此前的“愿留者提出申请”调整为“不留者提出申请”,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参加学生比例达到95%。拓宽课后服务渠道,主要由学校教师承担,鼓励适当引入符合条件的校外人员,目前已有超过80%的教师投入课后服务,624所学校引入退休教师、社区公益组织、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等专业力量。按在校生每生每年不低于100元的标准安排教育经费用于校内课后服务的设施设备、材料购置等支出,核定教师在工作日开展课后服务的报酬标准,经费额度作为增量纳入绩效工资并设立专项,不作为次年正常核定绩效工资总量的基数。全面升级在线学习平台,增加优质教辅资源,向优质培训机构购买高质量课程充实平台资源,首批遴选165骨干师资组建名师团队录制名校名师慕课,打造“永不落幕的空中课堂”。建设市级统一的中小学智慧教学服务平台,加快推动“课堂教学1加1”和“课外辅导1对1”数字应用场景建设,服务学生个性化学习。
多措并举,聚力抓好校外治理。“双减”政策实施后,上海市大幅压减培训机构数量,义务教育学科类培训机构压减21.73%,从业人员减少3.5万人。同时,采取多种手段促进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强化培训资金有效监管,出台《上海市民办培训机构培训资金管理指引》,建立“教育部门排摸机构—银行监测机构账户并对非常规开支进行预警—多部门联合约谈、分类处理”的存量培训资金监管机制。开展培训行为精准引导,实行 “双减”书面告知书家长和学生“双签字”,通过消费者协会“六提醒”,建立培训机构“黑白名单”制度,并根据日常检查结果和监测情况动态调整。 健全维稳应急处置机制,组建由教育、公安、信访、人社、民政、银保监等部门参加的市级应急专班,制定培训机构非正常停业处置区域分工方案,形成快速处置机制。建立“跨界公益互助机制”,由被动的机构停业应对转为主动的提前储备公益资源,已形成超过14亿元的公益互助课程库,为学生“消课”创造了条件。形成规范治理合力,成立市培训协会,提示引导培训机构转型发展路径,并收集和研判培训市场信息,发挥重要咨询作用。形成规范治理工作合力,依托高校力量,制定分类判断指标、专家鉴定机制等指引,建立“机构自查‒专家评估指导‒执法鉴定”工作流程,形成分类案例和负面清单,为政府部门开展监管提供专业服务;依托法律专家和行业组织梳理家教等非规模化培训行为的典型特征、适用法律资源等,分析监管原则和可行手段,为后续治理提供专业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