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市深入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认真落实教育部门和学校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的有关要求,围绕做好未成年人学校保护工作,坚持保护和教育相结合,健全保护制度,完善保护机制,着力构建未成年人学校保护体系,全力呵护学生健康成长。
健全“法治”强引领。分层构建未成年人保护制度体系,出台《中小学校管理办法》《学校安全管理办法》《中小学生处分规定》等,建立政府负责、社会协同、科学系统的学校安全风险预防、管控与处置体系,特别是针对溺水、校园欺凌等难点问题,着力强化制度保障和体制机制保障,形成政府部门、学校、家庭、社会参与的防治工作体系。强化落实《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坚持学生处分听证、申诉等特色制度,试点开展校规校纪建设,保障校园安全稳定与学生权利保护相统一。创新青少年法治教育机制,重视课堂主渠道,加强《道德与法治》等思政课程中法治专业教师的配备,确保开齐开足上好法治课程。将宪法法律教育与思想品德教育、安全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采取知识竞赛、演讲比赛、微视频大赛等多种方式,让学生认真学法。重视法治实践,推出“走进”系列法治实践活动,让中学生走进法院、检察院等,体验模拟庭审,获得切身体会。编印《中小学生模拟法庭教育指导手册》,联合法院、检察院、公安等部门,建成13处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社会课堂、1处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为学生参与实践提供支持。围绕预防校园欺凌,组织开发微视频,策划编排情景剧、微电影,张贴宣传海报等,加强警示教育,并设立校园欺凌研究中心,开通反欺凌热线电话,及时为学生提供法律援助。加强教师法治教育,将教师应知应会法律知识和学法用法能力提升纳入新教师、班主任培训和教师专题培训的内容,确保中小学教师每年接受不少于10课时的法治培训,将法治课和主题班会纳入优质课评审,提升教师法治素养,推动教师依法执教。
守护“心灵”促健康。出台《关于健全完善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机制平台的若干意见》,建立联防联控、特殊学生心理关怀、心理危机识别干预等10项工作机制,并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中小学校长、班主任和学科教师培训内容。抓实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义务教育学校每学期心理健康课程或专题活动时间不低于6课时,高中学段每学期不低于8课时。将每年5月份定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月,开展“生命教育主题班会”“同上一堂心理课”等活动,提高家长与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统筹全市心理健康领域专家资源,组织开展“心理专家进校园”,146名专家与中小学校结对。市教育局微信公众号推出“心理守护”“家校共育”等专题217期,点击量300余万人次。强化心理危机干预疏导,建立完善学生心理档案,中小学校每年至少开展一次全面心理筛查,分层分类建立学生心理台账,重点关注单亲、留守、贫困、残疾等特殊学生及家庭,有针对性地做好关爱、救助等工作。组建心理健康教师志愿服务团队,设置11条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咨询热线和11个邮箱,提供24小时心理援助。开辟22条心理危机转介绿色通道,引入专业医疗机构做好学生心理危机的阻控救助和转介治疗,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加强“安保”兜底线。夯实安保基础,按照各司其职、圈层配置、协同联动原则,在中小学幼儿园全面加强学校专职保安、护校队和护学岗“三支队伍”配备。专职保安均持证上岗,统一配备服装器械,参加电工、消防安全管理、应急管理等培训并取得相应资格证。按照在校学生数100:1、每校不少于10名的比例,组织体育教师、后勤人员等成立护校队,开展校园内部安全巡查、隐患整治、周边巡查、应急处置等工作。联合家长志愿者、社区巡防人员等设立护学岗,在上下学重点时段加强学校周边秩序维护,确保学生安全。为全市所有中小学幼儿园配备“一键式”紧急报警系统,视频监控设备与公安110指挥中心、青岛教育e平台、教育应急指挥中心联网,实现突发事件同步报告、同步指挥、同步处置。加强安全技能教育,通过线上、线下形式,开展预防溺水等安全专题教育,与安全应急和生存教育专业机构合作,全面推进安全体验式教育。每年投入资金600余万元,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组织全市近13万名中小学生参加应急安全体验活动,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更好地学习掌握灾害逃生、防溺水、心肺复苏等安全技能。在节假日等特定时间节点发送安全提示,常态化开展不同内容的应急疏散演练。加强保险体系建设,完善新的校方责任保险方案,整合各类涉校保险,保费标准由5元/人/年提高到8元/人/年,将高校全日制学生纳入校方责任保险保障范围,市财政统一为全市大中小学和幼儿园174万名学生购买校方责任保险,实现各学段学生全覆盖。推出新的学生意外伤害保险方案,并将家长监护责任、学生住院费用垫付、牙齿伤害保障等纳入其中,进一步完善保障责任、提升保障水平。
增进“协同”聚合力。出台家庭教育指导行动三年计划,制定《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家庭教育服务站规范化建设标准》,指导推进标准化建设。构建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社区家庭教育服务站“三位一体”服务模式,基本实现全市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阵地全覆盖,家长学校每年为学生家庭提供不少于8课时的普及性家庭教育指导。建立市、区、学校、年级、班级五级“家长大课堂”,邀请专家开展特色化家庭教育指导。常态化开展“家长面对面”活动,建立家长、校长、局长“三长”见面机制,组织教育干部、名师名校长进学校、进社区,与家长面对面交流。开通“青岛家校合作网”,开展“万名教师访万家”“百万家长进校园”活动,开设“教子有方”家庭教育访谈节目,构建干部教师全员参与、覆盖所有家庭、关注特殊学生群体、多渠道互通互联的家访工作新格局。开通家庭教育服务热线,建立齐鲁名校长、心理咨询师等组成的专家资源库,遴选146名心理专家、44位“智慧家长”,通过电视访谈、网络推广等形式开展指导,推动了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专业化。全市已有示范家长学校300所,示范中小学幼儿园100所,优秀家庭教育服务站197所,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构建起家校社一体化的防护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