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两会> 正文

两会聚焦|补齐“家校共育”短板 为孩子健康成长护航

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独自完成培养孩子成才的使命。在孩子教育这条路上,老师和家长应携手同行。随着寒假的到来,“神兽”们纷纷出笼,在学生们享受假期的同时,如何让孩子更有意义地度过寒假,是令很多家长感到困惑的问题。在今年的两会上,政协委员将目光聚焦在家校共育上,提出很多真知灼见。

“成人”比“成材”更重要

“目前,我国有2亿多未成年人,宁夏有150多万未成年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随着社会转型速度加快,传统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发生深刻变化,青少年的知、情、意、行不能够协调统一,造成各种心理困扰。”杨丽委员说。

经过调研,她认为目前未成年人的行为失当主要表现为四方面:认知偏差,表现为好奇心强,心态逆反、心理自卑,自我保护意识淡薄;情感不当,表现为情绪调节能力差,人际关系不协调,表达极端;意志不坚,表现为拜金主义、虚荣心强,精神空虚,理想信念模糊,三观不明确;行为失控,表现为自我意识强,思维早熟,追求独立。

在实际生活中,一些父母只关注孩子“成材”而不是“成人”,存在“重智轻德”“重身体健康、轻心理健康”的倾向,有的父母甚至将殴打虐待未成年人作为家庭教育方式。根据教育部大数据的调查,有近5成以上的父母表示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教育孩子,迫切需要科学育儿指导。

杨丽表示,“成人”比“成材”更重要。她建议,加强“家校共育”融平台工程建设,打造专业落地的家长学习体系,以“前沿家庭教育核心理念”为指导,让家长走进家长学校,社区、企业,学习体验家长课堂,从不会、不知道方法开始由浅入深的系统学习,成为“智慧的爸爸妈妈”,让父母常态化学习成为家校共育机制,形成体系化、阶段性学习的良好局面,全面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的家校共育线上线下服务体系,切实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

优秀的父母需要不断学习

韩玉红委员目前就职于银川一中。她表示,目前全区各个中小学校(幼儿园)陆续成立了家长委员会,相对过去,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参与度提高了很多,但也存在流于形式、家校界限模糊等情况,离真正实现“家校共育”还有一段距离。

韩玉红在前期调研时发现,一些家长教育理念落后,教育方式退后,心理素质滞后,有些家庭过于依赖学校和教育机构;家庭成员“421”的倒金字塔的构成模式面临诸多困境,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或对孩子过度保护、过分干涉,或随意放任,这都使得孩子的心理承压能力更加脆弱;家长参与学校教育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也不完善。

她建议,要逐步实施“家庭教育支援推进事业”:让有能力的家长为学校教育提供更多的支持与服务;全体教师应不断加强家校共育理念;加快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作、学校组织、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积极构建、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网格化”建设;强力推进专业化建设,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持续探索科学化发展,加快研制有效的家庭教育指导评价体系;全覆盖开展新生家访、家庭教育指导计划、全员导师制度;遴选形成若干个示范中心,评定各个级别的“家庭教育创新实践基地”,使之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表率。

“宁夏共有留守儿童11.2万人,占全区在校生总人数的10.76%,其中受部分家庭成员自身素质所限,导致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受到伤害的极端事件屡有发生。”针对农村留守儿童家校共育难题,韩玉红建议,加大学校教育关爱力度,建立学校校长、教师联系帮扶校内农村留守儿童的机制。明确强化家庭和家长的法定教育责任,鼓励父母取得居住证的适龄儿童随父母在工作地入学。

让家校合作机制同频共振

“家庭教育工作是牵手三代人的民生工程,这项工作不仅与教育工程有关,还和就业、养老工程有关,是素质教育基础之基础,和谐社会根本之根本。”文军委员说。

文军表示,城市家庭教育对孩子过度关注,而农村家庭教育却重视不够,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手足无措,甚至完全寄希望于学校教育,导致农村孩子心理问题上升。

文军建议,建立家庭教育工作长效机制,并把家庭教育工作纳入单位考核的硬指标,形成共同关注家庭教育的良好氛围。以家庭教育为突破口,创新精神文明工作、青少年教育工作、文化建设工作,借此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建议每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家庭教育公益讲座1000场,服务家长儿童50万人次。加强对教师的家庭教育培训,借此形成家校合作的良好机制。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lianghui/16547.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