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福建省:巧妙运用“五环相扣”持续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福建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深化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内容,注重在建机制、抓课程、强队伍、搭平台、重实践等环节协同发力,探索打造创新创业教育生态链,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建机制,强化创新创业教育保障

省政府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十条措施的通知》,将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范围延伸至在校大学生。省教育厅出台《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十六条措施的通知》《进一步促进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激励措施》等20余个创新创业教育配套文件,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政策保障。成立省级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指导委员会,制定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院校和省级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建设标准,遴选建设17所省级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院校和44个省级产创融合教育实践示范基地,从体制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师资队伍、平台基地、研究实践、社会服务、主要成效等七个维度打造创新创业示范体,进一步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二、抓课程,深耕创新创业教育阵地

根据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探索打造“创新创业通识教育+技能培养+创业实践与孵化”三阶递进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第一阶面向所有学生设置创新创业基础课程,深入开展通识教育,激发学生创业意识,培养学生创新创业兴趣;第二阶着力加强创新思维和创业技能训练,以公选课形式开好创新创业课程,围绕提升专业技能进行创新创业实训;第三阶针对具有创新创业实践兴趣的学生开设“运营管理”“企业风投”等进阶课程,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开展创业实践。坚持产、教、学、研相结合,开发一体化课程资源,注重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等有效衔接,组织学科带头人、行业企业优秀人才共同开发课程教材和案例库,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资源建设。截至目前,17所省级创新创业创造教育示范高校自建、共建创新创业类课程资源2000余门,出版创新创业教育教材167种。

三、强队伍,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能力

坚持内育外引,着力打造专兼结合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队伍。建强校内教师队伍,通过赛、训、帮、结等方式,推进教师创新创业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立项省级创新创业创造教改课题305项,进一步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理论水平。加大教师轮训力度,建立健全教师到行业企业挂职锻炼制度,近5年参加创新创业培训和挂职锻炼的教师达3万余人次。壮大校外导师队伍,聘请校外科研人员、企业家、风险投资人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建立校外创新创业导师库,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创新创业指导和服务,努力为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四、搭平台,拓展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加强多方联动,融汇优质资源,搭建深度协同创新平台,为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铺设更多“黄金跑道”。启动省、市、校三级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建设,省市共建9个集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指导帮扶为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各高校结合学科专业特色,建立校内外创新创业实习实践基地2819个,各类基地总面积达65万余平方米。近5年利用基地开展创新创业培训等活动1400余场,培训13万余人次。探索“政、校、行、企”深度合作新模式,成立高校创新创业投资和孵化器服务联盟,政府部门、高等院校、行业协会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完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开发、举办创新创业赛事,有效拓宽协同育人路径,合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五、重实践,突出创新创业教育成效

坚持以赛促练、以赛促训,积极构建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近5年立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2万余项,年均主办各类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大赛近20场。积极组织参加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高标准高质量办好省赛,连续6年被评为优秀组织奖。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双百三级三创联动”(即百校与百镇“双百”、校院队和镇村户“三级”、创新创业创造“三创”)的“红旅”活动模式,并在落地签约项目上联建党支部,带动百校与百镇、千院与千村、万队与万户融合共创。主动对接农户、合作社,带动拓展就业岗位,推动高校与地方形成资源共同体、“三创”共同体、价值共同体和发展共同体。近5年来,全省累计20余万名师生、18.7万个项目参加“红旅”活动,累计对接政府部门、企业、合作社等3000余个,对接农户4.9万户,签订合作协议3500余项,帮扶农户30.7万余人,带动就业近1.4万人。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55754.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