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青山区成立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

多方参与办教育 落实“双减”添动力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家庭和社会协同育人合力,提高青山教育依法办学、民主管理、多方参与的协同育人质量,11月22日下午,“青山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成立暨启动仪式”在青少年发展中心举行。青山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由包头师范学院、青山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青山区教育系统党工委联合开展,是青山区着力打造“三全育人”的又一创新之举,属包头市首例。

包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永明,包头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文科,青山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关工委名誉主任、教育系统党工委书记李培文,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赵建军,青山区政府副区长、关工委主任、教育系统党工委副书记李文杰,市教育局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贺祥,包头师范学院实验室管理中心主任姚秀山出席会议。区关工委领导班子,区属各街镇、社区相关领导,区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区级家长委员会班子成员,各办学单位校(园)长、德育副校长以及家长委员会主任参加会议。会议由区教育系统党工委副书记、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关工委名誉主任吴生强主持。

大会在雄壮的国歌声中拉开帷幕。青山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构建了“政府主导、教育部门主管、关工委主抓、街道社区配合、专家引领、家长参与”的工作机制。会上,青山区政府副区长、关工委主任、教育系统党工委副书记李文杰宣读了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组织机构。

包头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永明,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张文科,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关工委名誉主任、教育系统党工委书记李培文,区政府副区长李文杰共同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包头师范学院教科研基地”揭牌。

包头师范学院教务处处长赵建军为联盟专家指导组成员包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郝红英、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刘俊英、教师吴晓艳颁发聘书。旨在充分发挥大学专业优势,夯实家校社在理论研究、专业培训、社会实践等方面的专业支撑,从而构建起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共同体,保障青山区家校社协同育人高质量推进。

北重六小教育联盟总校长张宝凤、区级家委会副主任薛莲、先锋街道青园社区党委第一书记蔡永涛、包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院长郝红英作为代表先后发言。近年来,学校、家庭、社区在协同育人工作中,从制度保障到理论支撑,从大量的工作实践到活动创新,青山区正在积极地用脚步“趟”出一条家校社协同育人的常态化道路。

区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关工委名誉主任、教育系统党工委书记李培文在讲话中提到,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的启动是在国家“双减”政策的大背景下,响应教育发展格局深刻变革的行动体现,成为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和必然要求。区委区政府将提供高质量的指导服务,还要建立多向互动、共同促进的协同路径,为“协同育人”建立保障体系,实现对全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区教育资源的集成和共享。同时,就推动全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发展,提出几点希望。

一是发挥好各方职能作用

要进一步压紧压实各方责任,认真履职尽责,推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各施所长、协同合作,发挥整体效应,达到最佳育人效果。

二是要办好家门口的社区教育

学校放假,社区开学。为社区内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程度的未成年人提供多样化的教育服务。

三是发挥好五级家委会的优势

做好“两参与一沟通”工作。第一个参与,就是要积极参与学校管理。第二个参与,就是要参与教育工作。一沟通,就是沟通学校与家庭。引导家长树立家庭是第一个课堂、家长是第一任老师的责任意识,依法履行家庭教育职责。根据孩子身心发展规律和个性特点开展家庭教育,解决孩子成长中问题的家庭支持等,推动形成减负合力。

青山区教育局一直致力于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的积极探索中。前期,参与教育部关工委组织的“教育系统关工委30周年理论与实践成果研究”专项课题《构建“1234”家校协同育人机制品牌建设的经验与启示研究》入选《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课题研究成果集萃》。在此基础上,又印发了《青山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文件汇编》,从机制建设、制度保障、实施方法、督导评估等方面构建了科学系统、特色鲜明、行之有效的“443”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

青山区打开围墙办教育,落实“双减”添动力。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需求导向、整体联动、创新实践”的工作原则,让教育从个体扩到整体,从被动走向行为自觉、从课堂上延展到家庭和社会中,全面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山区家校社协同育人联盟的成立,进一步夯实全程、全员、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同时也必将推动包头市乃至自治区家校社协同育人工作,以更快行动推动“学在青山”教育品牌高质量发展。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51315.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