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长春师范大学:促进家校协同的智能化创新发展

在当前新的时代背景下,伴随着整合教育与协同教育的进一步深入推进,家校协同的育人模式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新的教学实践探索。在我国,很多高校已经通过自主的探索与实践,努力进行家校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长春师范大学通过进行自主的实践探索,已经形成了一条较为成熟的具有自主风格的家校协同育人模式。通过深耕家校协同育人模式,让家长深度参与到学校的教学活动当中,更好地促进学校校园工作的开展。

鼓励家长深度参与到校内教学当中

高校教学一直以来都是以校内教学为主,但随着当前教学路径的不断探索,家长已经更多地参与到学校的教学当中,家长参与校内教学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学发展的新路径。一方面,积极引导教师参与到校内教学实践当中,便于家长更及时、客观地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学习动向,虽然高校的在校生已是成年人,但由于大多数学生以往的生活学习离不开父母的照顾,进入大学后短时间可能无法适应自身单独的生活,因此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在校动态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高校学习生活。另一方面,将家长引入到校内教学当中,能够更为直接地了解学校的课程教学安排,便捷及时地与授课教师、辅导员进行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动态,很大程度上也方便学校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从而更好地对其进行引导。因此,将家长引入到校内教学当中是客观需要和十分必要的。

深入优化亲子互动的家校沟通方式

家校沟通是家校深入协同的关键,而通过亲子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则是家校沟通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家庭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为了有效增强亲子互动,学校搭建了各种平台。

高校教育虽然不同于义务教育,学生在大学期间已经具备较为独立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但是这个时期学生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仍旧缺乏实践,并不一定十分成熟,因此加强亲子互动沟通仍是有效建立起家长与孩子之间桥梁的关键。同时,在校学生在进行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德育也十分重要。而进行德育的关键就是家庭与校园教育,在进行德育时,学校相关德育教学的教师可以通过与家长建立有效的沟通,通过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学生三者彼此之间有效的交流与配合,为学生制定有效的德育培养方案,从而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实质性帮助。家长、教师作为学生亲近的人,两者之间只有紧密配合,才能更好地助力学生德育培养。

促进家校协同的智能化创新发展

传统的教学理念下,家长很难深入课堂教学当中,但是在当前信息智能化参与下,很好地突破了家校两个空间上的隔阂,使得家长能够协同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例如,长春师范大学授课教师通过开展微课堂教学以及教学视频录制,指导学生假期在家进行自主学习,这种教学方式在前期需要教师投入大量的精力进行课程编排和视频录制,但是一经开放使用马上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一方面,放假期间学生可以利用空闲时间进行学习,巩固其在校学习的知识,更好地充实假期生活;另一方面,家长也可以通过关注相关平台、微信公众号,反馈学生在家期间的学习情况,实现与教师的交流互动。通过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之间形成了有效监督、反馈、互动。经过一段时间的推广,大多数家长都与教师建立了有效的联系,同时教师也坚持将在校期间的授课视频上传到微课堂上,帮助学生及时巩固知识。

可以看出,智能化平台在很好地满足学生学习的同时,加强了学生、教师、家长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对学生进行有效教学提升的同时,让家长对学生的日常学习有了更多了解。智能化教学的推广很好地实现了教师与家长彼此之间的交流,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效率,减轻了教师的授课压力,同时实现了智能化管理,打造了现代化的智慧校园。

可以说,在高校中开展家校协同育人的教学探索是当前高等教育的新路径。长春师范大学通过进行实践探索,在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加强教学机制探索的前提下,通过利用全新的智能化教学模式,在更好地实现家校合作的同时为高校的教学寻求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更好地拓宽了原有的教学空间。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33933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