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最新动态> 正文

浙江省聚焦“六个一”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

浙江省教育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立足“三地一窗口”优势,大力实施“立德铸魂”工程,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聚焦“六个一”,强化精神涵育,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全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上好一堂课,切实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建设形成协同效应,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国民教育全过程,指导高校开设“课说浙江”“红船精神”等系列课程,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指导中小学深入实施《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组织编写和实施《中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指导意见》和涉及29门学科的《中小学学科德育指导纲要》,在各学科教育教学中强化德育要求,进一步明确全科德育的目标、内容、途径和方法。

推出一套教材,高度重视德育教材编撰使用。组织编写地方课程通用教材《人·自然·社会》和德育地方教材《好孩子》《小公民》《浙江人》《浙江潮》等,以大量蕴含浙江精神的人和事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并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如将《木兰诗》《出师表》《少年中国说(节选)》等优秀作品编进教材;印发《中小学(幼儿园)经典诵读活动指导纲要》,向中小学生推荐包括《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在内的近700篇国学经典,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

打造一批场馆,充分发挥实践教育育人功能。深入开展中小学生劳动实践教育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依托各地自然和文化遗产、传统文化村落、大型公共设施、知名院校、工矿企业、产业园区、科研机构等资源,围绕“唐诗之路”“大运河文化”“诗画浙江”等主题,打造一批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开发一批研学实践精品路线,培育一批育人效果突出的研学实践活动课程。让青少年走出校园,了解省情国情,感受“诗画浙江”和祖国大好河山,感受革命光荣历史,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感受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在广阔天地和社会实践中激发家国情怀。目前全省已公布省级中小学劳动教育试点学校365所,省级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基地43个,省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25家、基地97家。探索推进非遗进课堂,指导大中小学校建立非遗传承教育基地,先后命名2批131个省级非遗传承教育基地,4所高校被评为国家级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形成一批品牌,积极构建协同育人模式。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形成一批卓有成效的活动品牌。省级层面,连续26年开展中小学生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广泛参与爱国主义读书、征文、演讲等活动。举办中小学名校长研讨会,以厚植青少年家国情怀为主题,探讨新形势下中小学德育工作有效模式。大力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组织高雅艺术进校园,开展“浙江省青少年经典诗文诵读大赛”,打造诵读精品项目。地方层面,台州市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椒江区12名小学生的重要回信精神,将大陈岛垦荒精神作为中小学德育最宝贵的财富,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嘉兴市聚焦“红船精神”,构建“一县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德育工作格局;衢州市围绕“南孔圣地、衢州有礼”的城市品牌打造理念,着力推进亲子共学礼共践礼,营造“有礼”家风。

凝聚一个爱国魂,紧扣时代主题培育家国情怀。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将中小学德育工作作为线上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将党领导人民抗击疫情的伟大实践作为一部生动鲜活的爱党、爱国教育大课,以抗疫先进典型为模范,开展“我为祖国做什么”“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等讨论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参与力所能及的社会事务,与时代同频共振,踊跃担当社会责任。精心组织“复学第一课”,省教育厅“教育之江”官方公众号围绕“复学第一课”主题,先后推出6期专题报道;杭州市教育局邀请西湖大学校长讲授“返校第一课”,在师生和家长中引起热烈反响;绍兴市柯桥区夏履镇中心小学学生通过学习事迹、签名、写信等方式致敬“抗疫英雄”,积极学习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

共画一个同心圆,推动形成家校协同育人氛围。推进网上家长学校建设,建成“浙江家长学校”课程数字资源库,目前集聚资源700余个,覆盖学前教育到普通高中阶段教育,并以其权威性、针对性、公益性、无围墙等特点,深受家长喜爱。开通“浙江家长学校”全媒体平台,累计访问量突破1亿人次,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改革创新工作案例和全国政务新媒体年度案例。推进数字家长学校建设,鼓励各地开设家长成长学院,实施星级家长执照工程、家长素养提升工程,开齐开好系列化、规范化、适切化家庭教育指导课程。组建浙江数字家长学校资源共建共享联盟,通过在“浙江家长学校”开设分平台形式,向全省共享优质公益资源。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xinwen/1603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