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典型示范> 正文

威海荣成:争先创优 努力打造优质均衡的县域教育范例

近年来,荣成市高度重视教育,在深化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工作中,统筹推进改革,大胆探索创新,凝聚强大合力,努力打造全面优质均衡的县域教育范例。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坚持着眼大局,抓改革引领力。近年来,荣成市充分发挥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能作用,通过建立三项机制,扎实推动工作落地落实。一是组织协调机制。建立了领导小组联席会议制度,由工委书记为召集人,分管副市长为副召集人,教育、住建、人社、财政等19个部门和镇街为成员,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问题。2021年组织召开了校园安全、“双减”工作等专题会议6次。二是工作推进机制。出台了《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规则》,理顺了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的主体责任和职能分工。各成员单位根据部门职能,牵头负责阶段性重点工作。解决大班额问题,住建部门实行“交钥匙”工程,近5年共推进了21项校舍新建和改扩建项目,在全省率先解决了大班额问题。“双减”工作中,市场监管、行政审批等部门牵头抓总,稳妥推进了全市111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注销登记,两个月全部清零。三是监督考核机制。市级层面,将助力教育高质量发展工作列为各成员单位“一把手工程”,纳入全市目标绩效管理考核,对年终未能按期完成工作任务的,予以扣分。日常工作中,强化督查,对阶段性重点工作每月组织督导检查,即发督查通报,跟进督导推进,凝聚改革攻坚合力。

二、坚持着眼全局,抓综合保障力。近年来,荣成市不断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方位提升基础教育水平。一是主动担当负责,市委市政府牵头组织召开了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大会,出台了《关于促进全市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教育改革规划了顶层设计。落实了26名市级领导、63个市直部门和国有企业帮扶学校制度,2021年共筹集助学款物500多万元。积极对接企业、社会人士,设立了教育事业发展基金,收到捐款1000多万元,助力教育发展。二是坚持问题导向,全面引领教育、组织、编办等部门打破痼疾,敢于作为。推行了职称改革“能上能下”机制,近3年全市统筹150个中高级岗位,推动跨级晋升44人,为优秀年轻教师争先进位打开通道;推动全员竞聘上岗,二轮竞聘305人,落聘51人,解决部分教师评上职称后“动力不足”问题;“差异化”发放了年度考核奖,最高最低相差近万元,推动“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成为导向;推动了86名校长、142名中层全市轮岗,提振了队伍精神风貌。三是强化服务到位,在平安校园建设上,全面推动公安、交通、应急管理等部门全员跟进,全力保障。将296辆校车的安全运营、342名安保的日常监管和学生营养餐的公司化服务,纳入风险隐患点排查清单;落实了日上报、周汇总、月调度“闭环式管理”机制。心理健康服务上,成功创建全省首批全环境育人实验区,每年对筛查出的重点学生,指定892名专业教师跟进“一对一”辅导;大力推动团市委、妇联等部门联手,成立心理志愿服务组织,组成百名家庭教育讲师团,进社区宣讲家庭教育,关爱特殊学生,助力家校合作共建。

三、坚持着眼格局,抓品牌影响力。2019年以来,荣成市坚持对标先进,奋力赶超,努力打造区域教育品牌,推动教育走在行业发展的更前列。一是坚持推动高位发展,市政府每年投资600万元,主动对标上海、北京,开展为期5年的“荣成基础教育质量提升服务项目”,初步打造了20所特色品牌学校,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开设校长、副校长论坛答辩35期,落实8个名校长工作室、20多名引进优秀人才的奖励机制,培育齐鲁名师、名校长11人,为深入改革提供智力支撑。二是坚持多点合作共建,统筹宣传、团市委、妇联等多部门力量,组织开展了学区、班级联赛;推动了科创、美育等社团全面普及;联系镇街,开辟了校内劳动教育场地94处、校外72处;推行了小学8点、中学9点半以后不做作业制度,全面保障了学生身心健康。三是坚持聚焦主责主业,围绕提升师能,建成了全省首个县级教师成长学院,对教学能力不达标的,重点进行“脱产回炉”培训,极大震撼了教师队伍;建立了294个名师工作室,开展“成长共同体”研究,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扎实推进教研人员常态化驻校机制,实现教研工作重心下移;启动了两轮“小革小新”课题项目研究,进一步提升教科研实效。教育质量连年来高位优质均衡发展。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shifan/352746.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