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秋季学期,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莲花学区的4个特殊孩子顺利升入初中,并和普通孩子一起参加分班。早在读小学时,这4个孩子就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就读。他们能顺利完成小学学业,得益于学区建特教资源教室服务特殊学生。这也是厦门统筹规划特殊学生随班就读,以专业支持推进融合教育的一个典型案例。
统筹规划建设资源教室
“学校这几年的特殊关照帮助孩子能正常读书,我们很感激。”小叶的父亲叶先生说。
小叶是4名特殊孩子之一。读小学期间,他们会到莲花学区的资源教室接受特殊教育。资源教室设在云埔小学内,面积和普通教室差不多,但里面有不少特殊教育设备和教学用具,其中包括益智类的图形认知板、早期干预卡片,用于大动作训练的大龙球、跳袋等器材,还有用于精细动作训练的小抓握练习器、串珠等。
据了解,在莲花学区,患有自闭症或是轻度智障的小学生有20多人。他们除了和正常孩子一起学习外,都会到资源教室接受特殊训练。这样的资源教室,厦门市已建成43间。
厦门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特殊教育教研员李玉影介绍,厦门有近1000名残疾学生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残障类别有智力障碍、自闭症、听力障碍、肢体障碍等,“很多人虽然有残疾,但是残疾程度还没有达到上特教学校的标准。”
为克服特殊孩子上普校遇到的困难,近年来,厦门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在普通义务教育学校随班就读工作的通知》,要求各区教育局对义务教育适龄残疾儿童、少年进行入学前登记,厦门市教育局、市财政局还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室建设的通知》等文件,在随班就读基地学校设立资源教室,并提供运行经费和人力支持。
对特殊孩子做好呵护与接纳
小瑞是一名自闭症儿童,在同安区栋佐小学二年级随班就读。每周,小瑞都有半天到云埔小学资源教室,接受两名特教教师的专业辅导。
小瑞的学习方式,是厦门用“专业支持”抓融合教育的一个侧影。
“如果没有专业的干预,孩子不可能康复到现在这个水平。”小瑞的妈妈说。云埔小学专职资源教师盛利娥说:“小瑞的残疾程度,还不需要送到特殊教育学校,但在普通学校学习又有很多困难。每个特殊孩子的家庭,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家长的付出更是常人难以体会的,而老师的关爱是对家长最好的支持。”
类似小瑞这样,患有自闭症或是轻度智障的小学生在莲花学区有20多人。以前一些特殊孩子在普通学校,因为学习能力差,或是社会交往能力弱,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何保障这些孩子受教育的权利,是教育部门要直面的问题。
“让这些特殊孩子都到特教学校上学不现实,也不科学。”李玉影说,“让他们就近入学,并在学校加入一些特教内容,让他们尽量融入普通人群的生活,对他们成长更有利。”
在厦门第二实验小学就读一年级的小力是一名自闭症儿童,他有时会突然发出喊叫声,影响同学上课。为了让他能正常上学,家长专门请了一名陪读人员,陪读者每天与小力坐在同一桌,负责管理和帮助小力。
“他不会主动举手,但是,我会尽量给他多回答问题的机会。”小力的语文老师刘丹红说。在大课间,班主任郑巧玲还会引导他和同学一起玩“抓鱼”游戏。在运动会上,小力由于动作不协调,无法正常排队,郑巧玲就让他穿上“小猪佩奇”的衣服,扮演啦啦队员,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现在,小力的学习成绩在班上处于中等水平。“最重要的是他被同学接纳。”厦门第二实验小学校长陈燕华说。小力的母亲张女士哽咽着说:“小力除了学习能跟得上,在班级还有一两个好伙伴,看到他能和正常孩子一起长大,太欣慰了!”
李玉影说,老师和同学的接纳,会让特殊孩子在心理上健康成长,在教育过程中,心理健康是重要的评价指标之一。
加强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专业方法
如何保证特殊孩子受到更加专业的教育?厦门采取的措施是对教师进行培训和具体的专业指导,提升教师专业水平,从而提高融合教育的质量。
刘丹红以及郑巧玲都参加过特殊教育的专业培训。刘丹红说,授课专家除了分享对特殊儿童和特殊教育的认识,也教给大家一些具体的策略和方法,比如如何针对学习能力弱的学生调整课程。
厦门非常重视融合教育教师的培训。厦门市教科院设置专业课程,对全市参与资源教室管理的教师和特教教研员进行为期一年的系统培训,还组建全市随班就读教研组开展研训。市、区两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各区教师进修学校每年也不定期举办专题培训,使融合教育教师了解、掌握专业理论和技能。
目前,海沧区有近200名随班就读的特殊学生、8间资源教室。2018年,海沧区成立特殊教育资源与指导中心,定期邀请专家对随班就读任课教师进行培训,每学期初统计全区特殊孩子数量,对教师、家长提出的在学习和生活上与普通孩子差异显著的学生进行鉴定筛查,提出教育安置建议。中心还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档案进行专门管理,到各学校巡回指导,一对一地辅导普通教师如何对班级特殊孩子进行教育,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文中家长、学生姓名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