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典型示范> 正文

“两书一信”——浙江金华婺城区探索家校共育模式

近年来,浙江金华婺城区教育部门积极推行“两书一信”做法,化解家校合作痛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两书”指的是学校(幼儿园)向新生和家长同时发放入学通知书,一信是给家长的一封公开信。推行以来,“两书一信”倡导家长科学监护,孩子天天向上,实现家校协同育人格局。

营造入学仪式体验

“我的入学通知书可漂亮了。”2020年9月1日开学第一天,婺城区东市街小学一年级新生楼语心拿着入学通知书,来到学校。这本通知书别具一格,以婺剧红为底色,典雅大气,上面学校标识自然鲜明,既彰显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又突出了鲜明的办学特色。

早在2020年7月20日,学校就为一年级新生及家长举办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入学典礼。学生和家长不仅一起收到了亲子入学通知书,还一起走红毯,在新生签名墙上签名,游览校园。学校还为家长们精心准备了手绘地图和两本书作为“见面礼”,帮助家长孩子尽快熟悉学校,希望家长能用心地陪伴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

2020年金秋入学季,婺城40多所公办中小学,不仅录取通知书制作得精美有特色,迎新仪式也布置得暖心、庄重、喜庆,以此引导家长与孩子同学共成长,激发家长用心学习做榜样的热情。

白龙桥实验小学亲子入学通知书以“桥”为主造型,色调典雅清新,标识自然鲜明。该校入学仪式上,280名新生牵着父母的手,拿着校园手绘地图,从“白沙驿站”开始逐一打卡,集齐“七龙珠”兑换校徽胸章,做好入学准备。

“‘两书一信’注重营造仪式体验,强调设计上要用情用心,制作上要精美精致,内容上要体现人文底蕴、校园美景,发放形式上要注重情景布置,让孩子和家长收到入学通知书的那一刻,迈入校门的第一步,看到校园的第一眼,就感到尊重,激发起对学校生活的美好期待。”婺城区教育局局长李刚说。

聚焦关键时间节点

“我的孩子马上进小学了,怎么才能帮助他提升学习兴趣?”“我觉得儿子有多动症,注意力经常不能集中,我该怎么办?”“怎样才能给孩子报适合的兴趣班?”

2020年8月29日,婺城区红湖路小学家校共读一本书启动仪式上,新生家长们提出了许多困惑。在场的教育专家、老师等为他们答疑解惑。

婺城区教育局紧扣入学季、毕业季的关键时间节点,推动家长和孩子一起入学,将7月发放入学通知书的一周定为“家庭教育周”,开展线上线下各种家长学校的培训、讲座等,帮助家长真正掌握家教技能。

部分学校(幼儿园)在发放通知书的当天就启动“家长第一课”。红湖路小学开启“家长聊吧”;环城小学举行“暖爸论坛”直播,网上参与人数7.6万人次;虹路小学把家长学校开学和家访结合,第一时间发出“两书一信”,让亲子“人人入学”同步上课的理念直达家庭终端。

“从‘你要给我好好学习’到‘你要和我好好学习’,家长和子女的教育关系不再是长晚辈,而是成了共同学习成长的同学。”婺城区教育局教科所所长夏胜华说,通过“两书一信”,使家校合作不仅仅停留在开几次家长会,搞几次专家讲座,随着家长角色发生转变,家长能更重视自身的敬德修业、言传身教以及家风、家训、家教建设。

婺城区还开展星级制家长评定,推行家长学校学分制考核,鼓励家长持证上岗,逐步完善形成家长成长体系,推动家长做好榜样,打通家校教育最后一公里。

依托数字技术平台

“两书一信”做法是教育制度设计上的突破和创新。目前,婺城区已率先出台了一部具有地方特色的县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工作实施细则——《婺城区两书一信工作实施细则》。

在未来两年内,婺城区将实现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数字家长学校全覆盖,并推选区机关幼儿园“宝宝巴士”、环城小学“暖爸论坛”、青春中学“思政第一课”等参加浙江省数字家长学校联盟。

“依托省教育厅‘之江汇’数字家长学校(平台),通过区、校两级家长学院(校),把家长组织起来学习,是落实家庭、学校、政府、社会‘四位一体’协同育人的有效途径,能够全面推动家长学校落地成景。”李刚说。

在推进线上平台的同时,线下通过学校不定期开展亲子活动、书信交流、聊吧课堂等形式,推动家长学校突破时空限制,实现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相结合、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相结合,完善家长学校内容的序列性、系统性。

家长满意、社会认可,架起了家校共育的桥梁。据统计,2020年7月份,婺城各校(幼儿园)已发放各具特色的“书信”3万余件,收集家长反馈信息5万多条,举办入学通知书等发放仪式76场,家长学校实现全面覆盖,“家校第一课”开课率100%,参与听课家长达90%以上,有效协调疏导家教冲突152场,满意度达95%,跟踪服务对象32户,精准帮扶率达85%。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shifan/1602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