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的“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部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被突出前置,这是在以往政策文本中不常见的。如何看待这种“突出位置”?如何才能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学校教育在发挥主导作用、缓解家长焦虑上可以做些什么?社会究竟应该在协同机制上发挥哪些重要作用?这些是全社会普遍关心的问题。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江西省委教育工委书记叶仁荪接受了《人民教育》记者的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人民教育》:您如何看待把“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放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突出位置?
叶仁荪:“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国家高质量发展阶段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建议》突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全社会要担负起青少年成长成才的责任”等系列重要论述的集中体现,也是对我国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的准确研判,对人才培养及成长规律的科学把握。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日益为人们所理解,但除了学校、家庭之外,社会的作用并没有被特别关注。这次中央建议稿将家、校、社一并纳入,充分体现了中央坚持问题导向、着眼系统思维的工作方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实际上,如果没有家庭、学校、社会的密切配合、协同发力,没有良好的教育生态,高质量教育体系既站不稳,也立不住。
《人民教育》: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今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这几个管理都是关系学生健康成长的大事,都需要家校社协同解决。“家校社协同”重点在“协同”,您如何看待“协同”二字?
叶仁荪:陈宝生部长指出的五个管理也是家长和社会关注的热点,需要家校社协同解决。目前我省正在深入开展五项管理工作调研,积极推进落实落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家校社协同育人”重点在“协同”,难点也在“协同”。重点在“协同”是因为,只有密切配合、同向发力,家校社三者才能产生强大合力;难点在“协同”,则是指协同的边界难以把握。江西推进制度化家校合作已持续了10年,我们主张在育人过程中,家庭、学校和社会(社区)共同承担学生成长的责任,这种责任既有交叠部分,也存在独立部分,即家校之间存在边界,也存在交叠。从社会结构来看,家庭和学校是不同的社会组织,在组织目的、功能和结构上有本质差异,因而家庭与学校间的合作是跨越边界的行为,有可能超出原有教育的传统立场和行动边界,干着“份外的事”,所以,推动起来较难把握。
自2012年以来,江西在全省范围内推进制度化家校合作工作,探索建立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新型合作伙伴关系。2018年将其上升到营造“党以重教为先、政以兴教为本、师以从教为乐、民以助教为荣”的良好教育生态上。通过发挥家校社协同育人、凝聚民心、整合资源的战略作用,在事关百姓民生的教育改革问题上,在家长焦虑的子女教育问题(如德育、安全教育、防溺水、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大班额化解、疫情防控期间线上教学等)上,形成正向支持环境,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五位一体”育人格局,受到各方肯定,取得了一定成效。
《人民教育》:“内卷”是2020年的年度热词。您认为“教育内卷”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学校教育在缓解家长焦虑方面可以做什么?
叶仁荪:“教育内卷”近来成为社会关注热点,很多专家、学者进行了研究,发表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我理解,“教育内卷”的主要原因,一是社会功利性思想作祟。很多家长缺乏对孩子个性潜能差异的认识,一味追求考试成绩。近年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让无数家长焦虑,中国式父母面对教育时的“拼娃”愈演愈烈。二是我们的评价标准过于单一。主要表现为应试教育问题仍较严重,素质教育推进较为困难,过分强调分数和升学率的现象仍然存在。三是优质教育资源还不够均衡。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些因素短期内依然会给部分家长造成一定的焦虑。
针对当前普遍存在的家长焦虑问题,学校要主动作为、加强引导,家校社要协同配合、积极应对,以缓解家长焦虑,避免教育走向“内卷”,让教育回归本源,追求“向善向美”的价值导向。一要坚持五育并举。聚焦立德树人,强调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充分发挥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作用。二要严格落实学生减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规范办学行为,切实减轻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损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过重学业负担,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在认真做好学生减负工作的同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后服务,既帮助家长解决实际困难,又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三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推进育人方式改革,建立起科学的、以素质教育为导向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引导全社会树立科学教育质量观和人才培养观,从根本上解决教育指挥棒的问题。四要强化家校社合作。综合运用政策和科研资源,调动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家庭和社会力量各方面协同育人的积极性,激活、唤醒家庭、社会中潜在的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系统推进,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人民教育》:对于“家校社协同”,一般谈家校合作的比较多,您认为社会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上应该发挥哪些作用?
叶仁荪:江西正在推进的制度化家校合作实践,旨在围绕学生成长,系统改善育人、办学和家庭三大环境,努力构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家庭尽责、社会参与、专业支撑的“五位一体”育人格局。
从我们实践的情况看,社会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上的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是通过家校合作和家风建设,将影响努力延伸到社区和民风的改善,通过社区支持,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利氛围,最终促进形成社区与教育的良性互动。二是以家校合作为突破口,积极营造校内、校外关系协调的氛围,主动争取妇联、共青团、关工委以及卫生、文化、文明办等部门的支持,带动育人环境、办学环境和家庭环境的整体优化。积极引导多元社会主体参与家校合作,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为家长提供及时便利的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三是鼓励和引导中小学幼儿园牵头建立由校(园)方、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村)三方共同组成的家校合作联席会议,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并规定家校合作联席会议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三方代表围绕学校中心工作任务、家长志愿服务、家长教育、社区(村)资源利用、校园周边环境整治等问题进行研究,达成一致后分别按各自职责予以落实。
江西在家校社协同,特别是社会参与上,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例如弋阳县,通过学校举办的家庭学习环境标准化建设和书香家庭评比等活动,一些家长卖掉麻将桌买回书桌,改麻将房为书房,家长不再沉迷赌博,而是经常陪孩子阅读、辅导学习。安远县成立民间性质的县、乡、校级教育促进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奖教奖学、助教助学活动,现有教育发展基金会122个,筹集助教资金1.3亿元(2020年初数据),该县在学校建设中出现了群众低价或无偿出让土地,甚至主动拆迁祖坟、祠堂用于办学的现象。原来村民们爱比哪家祠堂建得好,现今却比起了哪个村更重教。这些影响家风改变民风的现象,就得益于家校社合作。通过家校社合作,家长改掉了陋习,并以此影响家风社风,激发了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支持,形成重教助教的良好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