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学家还提出了“原生家庭”的概念,并表示人一生的行为和思维模式都与之密不可分,成年后的任何反常举动都跟它相关。
“不打不成材”相信是不少人听过的理念,特别是在学生年龄比较小的时候,由于不能充分体谅家长,可能会做出过于调皮的举动,令家长忍不住下手,而发生在超市中的一幕,却令不少人争论不已。
爷爷将女孩打得流鼻血,路人看不下去
在某超市中,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一个女生哇哇大哭,工作人员走近发现,原来是爷爷嫌她不听话,直接动手就打弄得鼻血流了一地。
员工赶紧拿出纸巾帮忙,没想到爷爷恼羞成怒,在大家面前又狠狠补了一耳光。连路人都看不下去,质疑“你是亲爷爷?她是不是偷来的?”
这位老人却理直气壮地吼道“用你管闲事?谁不是挨打长大的,我爱怎么打就怎么打”。一位女士实在气愤,说再这样就报警,老人见状才安分下来。
可是我们不知道,这样的事情还会发生多少次,又每天在多少人身上上演。事情被曝光后,也有家长表示理解这个爷爷的做法,不过更多人相信这种观念太落后。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学生,20年后差距一目了然
(一)性格不同
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和影响力最大的人就是家长,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会自然而然地模仿家长。如果遇到问题时,家长首先采取的做法就是用“武力”解决,他们也会延续这种模式。
很多成年之后性格暴躁、成家之后实施家暴的人,都是受了家长的影响,却全然不知其中的错误。而很少挨打的学生则更容易养成友善、稳重的性格。
(二)情商水平不同
学生毕业之后面临工作,而在职场中情商的作用不可低估。经常挨打的学生,已经建立了遇到事情简单粗暴地处理的思维,很难形成良好的换位思考能力和团队意识。
而不挨打的学生,他们往往在家长的耐心和言传身教之下,形成了有问题要沟通、多个角度分析事物的能力,与人相处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格。
(三)学习成绩不同
或许有部分家长觉得,用棍棒监督学生,是提高成绩的好办法。可是资深教师都有这样的经验,班里那些成绩名列前茅的学生,很少是家长逼出来的。
那些经常被家长斥责的学生,却总是学习效率低下。适当督促学生自然无可厚非,但如果只靠拳打脚踢,而不是以身作则多读书、没能力让学生自己懂得读书的重要,只会适得其反。
大学生远走高飞,家长悔不当初
一位朋友讲述了其大学同学的故事:小诗是一个来自寒门的女大学生,从小肩负着“改变家庭命运”的重任,因此其家长也是一直对她有着高标准和严格的要求。
每次期末考试成绩出来之前,小诗同学都会异常紧张,甚至躲在角落发抖。因为一旦成绩没有达到家长满意,肯定要面临家长的耳光。而即使成绩有进步,她也不可能得到一句肯定。
就这样坚持了十多年的学习生涯,小诗考入一所一本大学,不过从实习的那刻起,她就没有打算回到故乡。
对小诗同学来说她努力学习的唯一动力,就是远离一面说着“为你好”,一面从来不顾及她内心感受的家长。提到“孝顺”她冷冷地表示,自己会按照法律履行责任,但亲情就免谈了。
一些亲属得知后,说小诗同学不懂得家长的苦心,实在太不懂事了。而更多的大学同学表示出对她的理解。在家庭教育中接受到的暴力远比温暖多,谁会愿意回去呢?
而且家长本身没有多少文化,却对学生的成绩要求如此之高,在竞争激烈、补课现象普遍的情况下,单靠学生一己之力的刻苦,能在中上水平已经很厉害了。
经常挨打和从不挨打的学生,20年后差距明显,情商不可同日而语。不少学生成年后的改变,也令家长悔不当初,如果自己能多一些耐心,多学习更好的教育方法,或许学生的性格发展以及跟家长的关系,会完全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