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家校观察> 正文

尊重儿童权利应为家庭教育前提

儿童友好意味着儿童优先、儿童利益最大化,意味着尊重儿童权利应成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前提和基本原则。要做到儿童友好,就要理解儿童的特点和需要,知道儿童虽然弱小也是一个权利的主体,是受特殊保护的人、具有巨大潜力和希望的人、具有个性差异并需要尊重的人。

儿童友好,是联合国在1996年倡导建立儿童友好城市的一个概念,截至2020年,全球有800多个城市获得儿童友好城市的认证,遗憾的是我国到目前为止仍是零。做到儿童友好,尊重儿童的权利,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选择,而是不能改变的法律原则。

现在有多少孩子出了校门就走进补习班的门,有多少家长接孩子放学就把孩子的书包接过来,这都不是儿童友好。每一个成人都需要问问自己:我是一个儿童友好的父母吗?我是一个儿童友好的老师吗?我是一个儿童友好的公务员吗?

家校协同共育要真正有利于儿童成长,就要讲科学,要回归生活,要把儿童的需要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儿童友好应成为家校协同的根本原则。比如孩子四五岁了还追着喂饭,是对孩子体验的一种剥夺。生活中这类对儿童不友好的场景太多了。

毫无疑问,家校协同的理想原则与方向,是坚持立德树人的方针,努力培育儿童养成良好习惯与健全人格。具体来讲,儿童友好的家校协同育人要把握以下几点:

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方针。家校协同绝不能为应试教育推波助澜,应摒弃“唯知主义”倾向,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注重儿童德智体美劳协调发展。

首先要注重德育,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把教孩子学会做人作为核心目标。其中,社会实践和体育运动两个薄弱环节是孩子学会做人的突破口。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将家校社协同落在实处,深信“无体育不儿童、体育是看得见的有力量的德育”,坚持每天一节体育课,全校48个班级有96支足球队,1600多名学生上场比赛过。

山东省家校协同的一个亮点,就是在家长委员会的积极支持下,许多中小学都恢复了春游秋游等活动。山东省枣庄十五中由家长委员会组织励志远足实践活动课程,确立红色之旅、文化之旅、自然之旅等10余条经典路线,为学生“远足锻炼、生态考察、心理疗养”提供有力支持。武汉市教育局以非凡的勇气坚持22年开展夏令营活动,让20多万中小学生“跟着课本游中国”,在大自然里体验成长,这些实践都离不开家校协同。

要积极引导父母注重家庭建设,以生活教育助力儿童发展。家校协同的方向不是让家庭变为学校,而是让家庭更像家庭。只有家庭像家庭,父母像父母,孩子才会像孩子。正如陶行知所说,好的生活就是好的教育,坏的生活就是坏的教育。

家校协同需要引导父母热爱生活、反思生活、创造生活、引领生活,给予孩子真善美的生活。例如,江西省连续8年进行家校共育的实验研究,弋阳县成为深耕细作的典范。弋阳县圭峰中学自2013年起,连续6年将家长会开到留守学生家长打工较为集中的浙江义乌,让家长看到孩子们的视频,再录制家长的视频带回学校播放给学生,深刻促进了家庭建设和亲子交流。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从家庭老物件和老照片入手,开展“学家史、寻家训、传家风”家庭课程。北京史家小学在学生倡议下,家校协同开展“放下手机,让我们真正在一起”的亲子活动,密切了亲子关系。

要创造条件建立机制,确保儿童适当参与家校协同育人的讨论。家校协同要倾听孩子的声音,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改革优秀家长评选方式,鼓励每个学生写父母的优点,由家长委员会和学生代表共同组成评选委员会,联合评选出班级好父母。在颁奖会上,由学生担任颁奖嘉宾,宣读孩子写的颁奖词。

实践证明,得到儿童理解和支持的家校协同方案,更有可能取得良好效果。父母在家庭生活中也要鼓励儿童表达自己的意愿,阐述自己的需求。总之,要将儿童参与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让儿童成为家校协同的建言者、参与者、受益者。

家校协同中的儿童友好如何落到实处?根本原则就是牢牢确立儿童友好的价值观,将儿童优先置于不可动摇的地位,家庭、学校、社区乃至全社会,一起提供一个适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革除儿童发展的各种障碍,真正促进儿童的幸福成长。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guancha/16340.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