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家校观察> 正文

成都市青羊区“四轮”驱动探索家校社协同共育新模式

成都市青羊区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构建协同育人良好生态,形成高位推动、专业带动、评价促动、平台联动“四轮”驱动的家校社协同共育“青羊模式”,凝聚家庭教育指导服务合力,推动全区持续涌现“最美家庭”“榜样少年”,成为全国范围内区域推进家庭教育服务机制的有效探索。

一、坚持高位推动,凝聚协同共育合力

一是提供组织和制度保障。自2016年起将家庭教育工作纳入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成立由教育、妇联、民政等部门组成的家庭教育协调领导小组,设立家庭教育指导中心,陆续出台4项配套文件。二是发挥学校阵地作用。强化家校沟通衔接,督促教师采取传统家访和信息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在校表现、课堂表现等及时向家长反馈,针对性制定个性化教育方案;学校开办“家长学校”“家长课堂”,传授交流先进教育理念、科学教育方法,带动家长家庭教育能力持续提升。三是发挥家长主体作用。指导家长扛起主体责任,言传身教发挥榜样力量,积极参与亲子阅读、亲子烘焙、亲子茶艺、社区公益、社会实践等活动,上、下学高峰时段以“家长义工团”名义主动参加爱心护学志愿服务,形成亲子良性互动、共同成长的生动局面。

二、坚持专业带动,校准协同共育方向

一是做强人才保障。家庭教育指导中心积极引进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法学、医学、社会学等多领域专家学者90余名,打造一支“跨界专家团队”;通过培育、交流等方式为每个学校培养10—20名有资质的家庭教育专业指导师,组成覆盖全区学校、社区共12500余名的指导师团队。二是做深理论支撑。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全覆盖成立家校社共育科研团队,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目前,青羊区完成3个国家级家庭教育课题研究,参与“十四五”规划国家重大项目《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为协同共育提供有力理论支持。三是做精课程研发。协同省委宣传部、省社科联青少年性教育普及基地和西南民族大学专家团队,开发理论与实践互为依托的“七段三块”家庭教育系列课程,覆盖早教段、中小学等7个学段、347个主题菜单、近2500个课程,及时开设性健康教育、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等课程,为家长实施家庭教育精准导航。

三、坚持评价促动,压实协同共育责任

一是首创推行家长评价。独创“家长+家委会+学校”家庭教育星级机制,根据不同年段学生成长特点,将家庭教育重点工作细分为一系列操作事项,编制《星级家长评选办法》,定期对家长进行评价定星,督促家长在点滴生活中注重言传身教,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家庭责任主体意识。二是联动推行家委会评价。健全“区级、校级、年级、班级”四级家委会组织架构,将星级家长评价与星级家委会评价直接关联,星级家委会评价结果纳入到学校绩效评估体系,倒逼学校不断提高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推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与学校规范化办学深度融合。三是差异推行学校评价。针对区内学校历史沿革、校园文化、学生家长群体构成设置基础指标和特色指标,考核结果与教师奖金挂钩,引导各校创优争先、百花齐放。草堂小学发动家长晒“家风家训家宝家信”,实验小学西区分校将家长课堂延伸至社区学龄前儿童家庭,文翁实验中学启动家长“五个一”工程补齐家庭教育短板,形成家庭教育研究与实践长效机制。

四、坚持平台联动,整合协同共育资源

一是用好社区服务空间。将全区67个社区少年宫纳入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开设智慧父母学习沙龙、家庭教育社区加油站、社区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全天候免费为家长提供照看孩子、家庭教育类问题咨询等服务,成为家庭教育“充电站”和全区家庭教育机构最末端有效补充。二是盘活当地文化资源。依托四川省博物馆、杜甫草堂、金沙遗址博物馆、四川省图书馆等丰富文化资源,举办家庭教育公益讲座1200余场、亲子实践体验课堂100余场、语音和视频微课105期,受益家长50余万人。三是拓展线上教育平台。开通电话咨询专线,接待家长咨询25000余人次;聚焦家庭教育难点热点问题,推出网络直播课102场、青羊家长微论坛12期,受众达35万人次;策划推出祖辈学堂微课4期、《家庭教育促进法》普法宣讲微课21期,让家庭教育指导服务“飞入寻常百姓家”,多方协同共育的家庭教育新格局正在加快成势。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guancha/352703.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