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在线> 家校共育> 家校观察> 正文

宝山这所学校用“三微”实现家校共育!

家校劳动共育要引起共鸣,就需要应时而生,因需而为。暑假期间,高境一中多措并举,家校共育共同推进劳动教育。

通过展示家庭劳动教育的家风家训,搭建共同学习“微平台”,形成家校共育的思维方式。

学校邀请校级、年级、班级家委会成员,以及优秀学生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的理念,让其他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真切感受到学校的支持、同伴的互助。

凝聚家庭亲子劳动“微力量”,丰富家校共育资源。

学校鼓励家长与学生一同参与家庭劳动,投入对劳动知识与技能的探索中。通过一起劳动,增进亲子互动,紧密亲子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积极生活体验和生活态度,有效化解家庭教育矛盾,改善家庭教育方法。

展示学生劳动感悟和班主任评语“微表达”,提升家校共育的幸福指数。

通过文字呈现的方式,让学生在自悟自觉中将责任意识内化,同时,拉近师生、家校的心理距离,让师生间、家庭间、家校间共同形成“劳动教育的合力”,提升了家校共育的幸福感。

生活技能教育是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能使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懂得劳动的伟大意义,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

——六(1)班 杨正霆 家长

学生劳动感悟

这次包馄饨从采购原材料、调制馅料、包馄饨、下馄饨。我感受到了劳动的辛苦,也从辛苦中感受到了快乐!吃着碗里的馄饨,我感到非常骄傲,也领悟了“劳动最光荣”的含义。

——学生 杨正霆

班主任评语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亲子劳动无疑对孩子的动作技能、认知能力的发展以及责任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班主任 高原

家长教育理念

作为家长,我始终坚持着“要成才、先成人”的理念!在学习上对他严格要求,在生活上要培养他独立、坚强、勤劳的生活作风,通过参与家庭劳动,让他体会到生活的各种辛酸苦辣,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努力提高自己。

——六(2)班 周正翔 家长

学生劳动感悟

做家务劳动是锻炼学习动手能力及感恩父母的最好方式。通过劳动,我体会到了家长的辛苦和疲惫。劳动最光荣!我会更加热爱劳动,在劳动中体会快乐!

——学生 周正翔

班主任评语

参与家庭劳动是树立孩子劳动意识的好途径,也是对于孩子劳动教育的好机会。生活即教育,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培养了孩子的道德品质,也促进了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长“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值得肯定。

——班主任 金玉萍

高中部劳动心得

家长教育理念

能力不光是知识的积累,动手实践也相当重要。家庭劳动能够降低孩子们对家长的依赖性,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困难并获得成功时,自信心也会得到提升。此次,我们家长特意选取LED灯泡取代能耗较高的灯泡,让孩子在劳动之余明白节能减排可以从我做起,提升他的节能环保意识。

——高一(1)班 郁翎 家长

学生劳动感悟

我本以为做家务是件很简单的事。但是事实告诉我,就连想象中非常简单的装灯泡,也都需要经验,还好爸爸耐心地帮助和指导,才让我顺利完成任务。这次劳动不但让我认识到了自己经验的不足,还告诉我要时刻向家人学习的重要性。

——学生 郁翎

班主任评语

学生展现了是一个独立、负责、有担当的男子汉形象。家长非常善用生活中的小事对孩子进行多方面的教育和培养,孩子也通过家务劳动拓展了孩子向父母学习、为父母尽孝的渠道。一颗灯泡照亮的是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和谐氛围。

——班主任 盛晓君

家长教育理念

我们往往会偏重于注意到父母在外工作的艰辛,而忽略掉家中的老人。作为家中的一份子,做家务是为家出一份力量的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做家务不仅可以放松身心,还可以拉近家人之间的关系。

——高二(4)班 戴燕华 家长

学生劳动感悟

通过与祖辈包饺子,既缩减了奶奶弯腰低头包饺子的时间,又增加了和他们之间的交流,学习包饺子不仅培养了动手能力,还收获了一项生活小技巧,有助于减轻家庭负担。

——学生 戴燕华

班主任评语

戴燕华同学通过和爷爷奶奶一起包饺子,感受老人们平时照顾家庭的辛苦,以及老人们对亲人陪伴的渴望,从中更感受到了劳动给亲人给自己带来的喜悦。

——班主任 黄艳

微平台、微力量、微表达,

共绘劳动教育同心圆。

1、凡标注中国教育在线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出处中国教育在线及本文链接。
2、本文链接:http://hss.eol.cn/guancha/341788.html
3、如果你希望被中国教育在线报道,请发邮件到jijiao@eol.cn告诉我们。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

投稿专区

jijiao@eol.cn

咨询老师

北京 高老师 010-62251201

四川 曹老师 028-85977504

投稿报道 院校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