缤纷四月,春意正浓。在毕节市黔西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内的锦绣学校里,孩子们迎着课间操音乐的旋律奔跑在操场上,一张张灵动的面孔活跃了整个校园。
“他们都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锦绣学校校长洪亮深情地看着操场上的孩子们,语重心长,满脸期盼。
黔西县锦绣花都安置点,居住着来自该县24个乡镇的4050户17776名搬迁群众,其中18岁以下少年儿童5024人。做好教育工作,是书写搬迁后半篇文章、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保证。2020年6月,黔西县锦绣学校投入使用,锦绣花都1650名易搬学生实现就近入学。
搬迁后,孩子们进入了新校园,走进了新课堂。
“新家给了孩子们新的生活,新学校则承担着给孩子们一个美好未来的重任。”洪亮说,学校开学后,便开始探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根据安置点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学生家长还是传统的教育思维,对学校工作不理解;学生适应新环境需要帮助……一个个问题摆在易搬学校面前。“要解决这些问题,做好安置点学生教育工作,学校、家庭、社区之间必须形成合力。”洪亮说,只有学校、家庭都“围着孩子转”,给与孩子更多关心关爱,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更加明亮。
为了帮助学生家长提升教育孩子能力,锦绣学校组建了“家长学校”,通过家长会、专题讲座、微信群、网络直播等方式有计划地向家长宣传国家教育方针、政策,普及教育方法,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锦绣学校四(一)班学生徐殿华一家2017年从黔西县金兰镇双庆村搬到锦绣花都,父母文化程度都不高的他,在学习上很争气,成绩名列前茅。学校家校共育工作开展后,他的父母也发生了改变。“爸爸妈妈和老师的交流多了,对我的情况了解得更多了,老师也教他们平时怎么和我相处,现在爸爸妈妈更加懂得在学习和生活上帮助我了。”徐殿华说。
建立家长委员会,吸收家长建言献策,共同打造美好校园,是锦绣学校家校共育中的重要举措。锦绣社区居民钱得燕便是学校聘请的家长委员会主任,她的职责是收集家长的意见建议,搭建家长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家长们有意见直接向我反映,我再反馈给学校,这样更高效,家长间也更好沟通。”钱得燕说。
在家校共育探索中,锦绣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最少进行十人次家访,和家长认真分析孩子各方面表现,主动向家长介绍孩子的优缺点、个性及特长,与家长共同研究教子良方,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得益彰。
“在社区的协调帮助下,我们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更多了,孩子与家长的诉求更多地得到了满足,家长们对学校的教育教学也有了更多理解和支持。”洪亮介绍,通过实施家校共育机制,孩子们的精气神得到了转变,成绩明显提升,部分因家庭原因厌学的孩子也回到了课堂。在家庭、学校和社区的关心下,孩子们正健康快乐成长。
仲春的锦绣学校里绿植迎风招展,勃发着生机,教室里的朗朗读书声划破天际,回旋在校园上空。
免责声明:
1、
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站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中国教育在线”,违者本站将依法追究责任。
2、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其他媒体的文/图等稿件均为转载稿,本站转载出于非商业性的教育和科研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稿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在两周内速来电或来函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