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国家的立国之本,前期,《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以下简称:草案)面向社会征集意见,备受关注。为了更好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助力家校社教育的稳定前行,针对草案,中国教育在线家校共育编辑部的吴文萍对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的教师们进行了采访。
王金红: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校长
毛艳: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教师
一、草案对家校教育的意义是什么?
此项法律草案让社会各界明确,家庭教育不仅仅是家庭内部的事务,它也事关公共福祉,为孩子的童年护航,填补了国家在此方面法律的空白,家庭教育正式纳入国家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和法治化管理轨道。
2020年发生的家长退群事件,曾经成为舆论的热点,也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家校关系边界问题的再思考。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家校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的边界不够清晰,而此次家庭教育法律立法,正是在一定程度上而言从法律层面为实现家校合育构建合理、科学的围墙,让家庭教育从此有法可依。
二、草案对学生的成长有什么帮助?
草案中赋予了学校、村(居)民委员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所在单位批评教育和督促的权力,明确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干预家庭教育的情形和主要措施,并对强制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作出规定,通过政府、学校、社会三位一体地抓教育,能更有效的加强家庭教育的价值引领和教育功能,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更好地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草案的提出,对学校、学校管理者、教师分别意味着什么?王金红校长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她的答案,如下:
作为教育者,我们都会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原因毋庸赘述。在我们国家,家庭教育是和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并列的三大教育领域,此次提出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法(草案)》,刚好与学校教育对应的《义务教育法》,社会教育对应《未成年人保护法》等相对应。
对学校来说,从法律层面厘清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将会减轻不少过去因社会舆论和道德等的压力而承担的不属于自己职责范围的事务。对于学校管理者而言,则意味着将精力更多的放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所做的事,将更有利于学校的良性发展。
教师是与家长接触最多的,也是学校教育的直接承担者,他们最清楚对于孩子的成长而言,家庭教育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是最早的、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当然也是最容易弄混家校责任的。所以,此次草案的提出,对教师来说,更多的就是从法律层面严格规范自己的行为,及时给予家长和学生予以合理的引导。
教师是与家长接触最多的教育工作者,对于草案,他(她)们认为学校应该通过什么措施、方法配合家庭教育的开展?教师毛艳在接受采访时给出了她的意见,如下:
学校需要充分发挥在开展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合理利用家庭和社会资源,共同形成家庭教育支持系统。可以调动家长的力量,邀请“别人家的孩子”的家长进行经验分享,相互学习,充分发挥“经验”的力量。
学校可以协调社区和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教育合力,学校可以联合社区居委会和妇联等组织进行家校社合力共育。
三、草案中您最关注的内容是什么?原因是什么?
此次立法,充分显示出,国家相关部门在提倡,新一代的家长在觉醒,家庭教育得到空前的关注,这是社会的进步!所以,作为校长,我更关注的是父母如何正确地按照家庭教育法的精神,及时履行自己的责任,以及没有履行职责时给予的惩戒落实,更重要的是,在此过程中孩子得到有效保护。在我看来,这也是此项法律是否落实的关键所在。
四、对于草案,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期待此项法律能够尽快实施,实际指导社会各界的家庭,以便和学校、社会联手,更好地为孩子的童年保驾护航。
五、我校在家校教育、家校社教育方面是如何开展的?取得的成绩是什么?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土壤,在家校教育方面,我校做了许多工作:
一是构建立体沟通模式,实现信息互通无障碍。学校开通校长热线、校长信箱,针对专项问题进行调查研究等,从真实现象中,找到家校教育的结合点,促进学生教育工作的健康发展。
二是坚持定期召开家长会,请专业家庭教育辅导师做家庭教育辅导。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指导家长进行科学的家庭教育,帮助家长理性、科学的面对孩子成长遇到的问题。
三是每学期一次课堂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生课堂,让家长通过日常的课堂活动了解孩子情况,感受孩子变化,增强家长科学教子的责任感。
教育应该是多渠道的、全方位的,我们学校一直秉持在“实践中学习,实践中成长”的原则,组织学生进行多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走进社区,参与社区服务;走进地铁站、银行,体验社会生活;走进公园、博物馆、艺术馆等,感受社会发展的脉搏。在与社会的亲密接触中,学生的综合素养获得了极大地提升。
几年来,我校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得到家长朋友的一致好评,家长的满意度在不断提高。据郑州市健康绿色体检数据显示,我校家长满意率由2014年的77%,升至98%,并一直保持到现在,我们的付出收获家长的认可,促进学校跨越式发展。
六、对于家庭教育、家校共育您还有什么想说的吗?
家校共育的开展离不开教师全面开展家庭教育的指导,然而,专业家庭教育指导师供不应求,家庭教育指导仍基本依赖学校教师的状况,让教师面临着种种挑战与新的负担,成为提升家庭教育质量提升亟待解决的问题。
孩子的健康成长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努力。创造良好的教育生态需要家校共育,需要我们携手同行。感谢您接受这次采访,让我们共同成为家校共育的践行者、见证者。
注:王金红,女,中共党员,中小学高级教师,全国养成教育研究总课题组研究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专员,曾荣获郑州市优秀教师、郑州市骨干教师等称号。一直致力于小学养成教育的研究,著有《好习惯好未来》、《小学生习惯养成教育》等丛书。现任郑州市郑东新区商鼎路第一小学校长。